-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10-26 16:35
國家科技專案成敗的關鍵
每一年接近年底,立法院都少不了要上演一齣攻防戲碼:經濟部將近新台幣190億的國家科技專案預算送進立法院,經過一番冗長的實問虛答,或虛問虛答之後,預算通過,接著開始執行。如此年復一年,國家科技專案實施超過30年,成果是什麼?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產業競爭力在國際市場節節敗退的景象。
日前,負責執行國家科技專案預算的經濟部技術處官員在媒體回覆業界抱怨「科專預算不足,難與他國競爭」時,答稱「近幾年編列的科專預算並沒有減少,不過每年的預算難免會有變化。」言下之意,經濟部預算照編,只是,進了立法院,預算會被砍。
這一段你來我往,反映經濟部與立法院在執行國家科技專案預算上,已建立行之有年的默契,更呈現淪為例行公式的花錢態度。事實上,國家科技專案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政策工具,負有推動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責大任,豈能以論斤秤兩、買肉要根蔥的心態視之。認真說來,科專執行成敗,錢多錢少倒是其次,它的管理流程及執行效率,才是關鍵。在國家財政日益困窘的今天,執政當局實應嚴肅看待花錢的邏輯及心態,每一分花出去的錢,都應衡量它的投資報酬率及機會成本。
國家科技預算自1979年開始執行,迄今已進入第34年。一開始,補助對象主要是工研院、資策會等法人機構;1997年啟動業界科專,2001年則開始執行業界科專。當時,經濟部揭櫫執行科專的宗旨是:「補助法人進行研發,並將成果技轉企業。」所以,若要發揮國家科專積極效益,成為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衝鋒陷陣時的有力後盾,避免這筆龐大的國家財務支出流於消化預算,即應回歸它起初的美意,就是嚴格追蹤技術移轉成果。
惟可悲的是,在執行科專的過程中,經濟部最難端上檯面的正是技轉成果。技轉績效不佳,只好拚命藉爭取得獎、申請專利,以此模糊問題焦點。在國際間爭取獲獎,努力申請專利,當然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在心態上,只是用來搪塞過關,那麼再多擺在櫃子裡的獎項、躺在報告內的專利名稱,對產業界而言,都只是花招而已。
平心而論,以目前經濟部技術處執行科專的管理機制,早可預見它在技轉上不堪的結果。科專研究的方向及主題多半取材自研究報告,鮮少源自產業需求。科專成果若以技轉為首要目標,豈能不關心產業需求?檢視法人機構內的人力結構,有多少人在產業界打過仗,深刻了解產業的未來需求?目前,法人研發機構的人力結構強調靜態的學歷,經濟部對於科專計畫主持人的要求,也偏向以學歷及研究經驗為重。在關鍵人才的要求上,早已背離科專執行目的。
再者,研發機構提出主題後,誰負責審查?目前,經濟部技術處的科專計畫包括法人、業界及學界科專等三種類型,在每一項科技專案的審查委員會中,有多少交叉審查的情況?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縱使在審查委員會中,有一、兩位不易擺平的委員,關鍵少數的重要性,也極容易在多數決中,淪為狗吠火車。
另外,在執行科專計畫的法人研發機構裡,有多少人真正投入技轉,也是一大問題。仰賴政府科專經費的法人研發機構,內部運作完全採計畫導向,計畫執行完成,繳出結案報告,就開始追著新的計畫跑。最近,業界更傳出所謂法人版本的「技術移轉」,就是找個廠商簽下一張「合作備忘錄(MOU)」,便急著向大金主經濟部提報技轉績效。可憐的廠商只能哀怨地說:我們簽完約,是準備開始做事;他們(法人研究機構)簽完約,就算達成績效,從此不見人影。
在法人機構裡,往往存在一大群高學歷寶寶,擔任執行科專的主力。我們不禁要問:這一群連一天產業界都沒待過的法人寶寶,到底有沒有能力做科專技轉?我們更想問的是:面對這一群人,經濟部的科專經費,還是照撥不誤,只要有人把計畫接去做,完成結案就好了?
不懂得如何花100元,就不懂得如何花100億。科專執行成敗非關錢多錢少,關乎主事者是否把納稅人的錢當錢看。如果這筆錢是從經濟部官員自己口袋掏出來的,你們還會這般漫不經心?想必一分一毫,都會精算再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