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超小隻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3-08-26 06:14

新聞分析-法院判改名 國內銀行頭一遭

2013-08-26 01:37 工商時報 呂清郎
近年不少銀行都曾更名,其中大部份是因為合併或股權變動,而像大台北銀行被迫第3度更名為「瑞興銀行」,恐怕是最高法院判決更名的頭一遭。
大台北銀行前身是台北第一信用合作社,由於改制為商銀,第一次更名為稻江銀行,隨後考量營業範圍在大台北地區,再更名為大台北銀行,爭取客戶的認同感。
此次則因最高法院判決,被迫更名,原因則是「台北富邦銀行」告上法院,指「大台北銀行」名稱和「台北富邦銀行」很像,會造成民眾混淆。
以此類推,像是匯豐、兆豐、永豐,或安泰、萬泰、華泰,或中信、陽信、板信等名字只差一個字,看來很「類似」的銀行,未來都可以互告,要求對方更名,到時候看誰比較夠力,就可以「霸凌」其它銀行,要人家改招牌。
由近年曾經更名的銀行來看,1992年開業的「寶島銀行」在2001年與金控母公司統一名稱,更名「日盛銀行」,當時外界戲稱,把「保證倒」(諧音)改為「天天剩」還真不錯,結果後來日盛銀被外資買走。
同樣在1992年設立的「泛亞銀行」,2004年更名「寶華銀行」,強調因應擴充營運規模,定位為「小市民的銀行」;當時業內人士也開玩笑說,「番鴨」(諧音)變成「保證發」,有機會發發發,結果2008年寶華銀賣給星展銀行。
至於1992年設立的「亞太銀行」,先是被復華證券合併,更名「復華銀行」,接著元大證券合併復華,再更名「元大銀行」;聯信商銀2004年併入新光金,更名「新光銀行」,除此之外,倒真難找到被法院判決更名的例子。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