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單 發達公司副總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9-01-17 08:22
體驗做外傭的滋味,教會孩子體貼
作者:周皇君 出處:天下雜誌
「我做一天就要昏倒了,外傭做了這麼多年,會不會崩潰?」
仁愛國小老師王美蘭,讓孩子親身體驗外傭生活,從他們的辛苦中,學會體貼。
--------------------------------------------------------------------------------
位於台北市東區繁華的生活圈,仁愛國小附近住宅大廈林立,校門口對街,是成排的高級精品店。
這個學區的家長,社經地位較高,雙薪家庭也多,孩子常託給老人家或外傭,不是祖父母疼惜的「金孫」,就是外傭呵護備至的「小主人」。根據學校調查,仁愛國小有近七分之一的家庭雇請外傭,密度極高。
過度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遇到問題或面對變動時失去反應能力,成為「另類遲緩兒」;有求必應、茶來伸手的成長環境,使孩子認為別人對他好是理所當然,就像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中的湯婆婆,養出任性妄為的巨嬰。
英語科任老師李芳琪,曾經碰到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手叉著腰,理直氣壯對她說,「老師幫我綁鞋帶!」一問才知道平常是菲傭幫忙綁的;李芳琪告訴男孩,這是自己應該要會的事情,招呼班上小朋友一起蹲下綁鞋帶給男孩看,「這並非孩子的錯,他是真的不會,」李芳琪分析,如果孩子在家庭裡沒有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與態度,進入學校後就需要一段很長的調適期。
「現在的孩子確實比較嫩,」十幾年前從大企業出走,放棄財務主管身分轉任教職的王美蘭老師,談起幼兒教育,眼神熱切而堅定。
體會做家事的辛苦
兩年多前,剛來到仁愛國小的王美蘭,發現班上三十五位小朋友裡,有外傭照顧的多達七位,引起她的好奇心。這群異鄉人,對社會、對孩子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外傭「阿姨」們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生命故事?
藉著參加國際網界博覽會專題競賽的機會,王美蘭帶領六位高年級學生組成仁愛天使隊,以外傭為主題進行社區研究。
起初孩子們很錯愕,雖然經常在學校看見外傭,卻不了解為什麼要關切她們。王美蘭決定先舉辦三天的「外傭體驗營」培訓,讓孩子輪流扮演外傭角色,煮飯、打掃樣樣來,體會做家事的辛苦。
「很多小孩是第一次進廚房,連撕保鮮膜微波食物都不會,洗碗洗了一個半小時,」伴著爽朗的笑聲回憶當時的趣事,王美蘭認為親身經驗對孩子影響深遠;一個小隊員在體驗營結束後,頗有感觸地寫下心得:「我做一天就要昏倒了,外傭做了這麼多年,會不會崩潰?我的一天,卻是她的數年……。」
另一位指導老師許瑞芬,一對雙胞胎女兒也有參與。問起孩子的改變,許瑞芬很欣慰,「家裡沒有請外傭,但是她們明白這些家事平時都是爸媽在做,變得能夠體諒,也很願意幫忙。」
隊員們深入訪談外傭家庭、人力仲介業者,並以繪圖與文字記錄,過程決不馬虎。被外傭默默付出的良善所感動,他們將專題定位成〈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獲得二○○四年國際網界博覽會的金獎。
不避諱讓孩子知道媒體上有關外傭的負面報導,王美蘭趁機教育學生,「這些人離鄉背井辛苦地討生活,還遭受不平等對待,需不需要幫她們說說話?雖然你們只是小孩子,還是能幫助她們的!」
王美蘭用自己課餘的時間,將近一年投入做這件「份外」之事,最大的動力與願望,是希望讓孩子明白,這個社會上,確實有些人、有些事需要更多的關懷。
體貼與感恩的學習
孩子們沒有辜負她的心意。原本對周遭事物較為漠然的孩子、因為專題製作過程中必須做許多訪問,還需要仔細地觀察,漸漸的,接觸不認識或不熟悉的人事物時,多了份關心與體會。對出現在學校接送的外傭,不再視而不見,接受幫忙時也會說聲「謝謝」。
學校方面也開始重視這項課題,配合活動設計了學習單,要學生寫下一天中外傭幫忙做的事、和想對她們說的話。班上小朋友家中請外傭的比例高達一半的許瑞芬回想道:「清單當然一大串,很多孩子感想裡寫著,沒想到阿姨幫他做了那麼多事,謝謝阿姨。」
為了避免孩子養成頤指氣使的小皇帝性格,王美蘭另外為中低年級設計特別的家庭聯絡簿。固定一欄「做家事」的註記,要幫忙掃地、收拾桌子等等;另一欄則是收集「笑臉」,例如幫媽媽搥背、或是唱歌給爺爺聽,得到家中長輩開心的笑容幾個,就能獲得笑臉幾枚。
「講解時,還有家長誤以為相反的意思,問我『笑臉』是不是代表父母做了什麼取悅孩子的事呢,」王美蘭好氣又好笑。
父母的話小孩不見得聽從,但功課多半會乖乖做。笑臉聯絡簿的效果也許無法立即顯現,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卻值得期待,「孩子會慢慢懂得體貼與感恩,」王美蘭這樣相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