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臨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1-11 11:11
內外夾擊 太陽能風光不在
工商時報 2009.01.11
內外夾擊 太陽能風光不在
賀靜萍/綜合報導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簡稱無錫尚德)於2005年12月中旬正式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首日該公司股價報收於21.20美元,較首次公開招股發行價15美元上漲41%,成為第一家成功登陸紐交所的中國太陽能產業。
而在過去的數月內,對沖基金瘋狂拋售無錫尚德的股票,使公司市值縮水了80%以上。根據「中國經營報」報導,諸如尚德這樣的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股價也出現了暴跌的情形。
好時光不在,從事太陽能產業出口的企業大吐苦水,因為面對歐美經濟去年反轉直下,業界均認為目前還未到最壞的時刻,且前景悲觀。
報導稱,首先在國際上,使用太陽能發電屬於能源的奢侈品,一般都是國民人均收入在4萬美元的歐美國家,中國的人均收入在2000多美元,因此太陽能發電在國內的發展並不順暢。再加上油價的下跌,對新能源在市場銷售方面也將受到極大影響。
此外,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表示,近年來不少歐美國家重視環保,開始對太陽能產品實施財政補貼,光電與傳統平價電之間的補貼大部分差價都由政府出錢,但在危機之中,目前各國銀行的信貸開始緊縮,德國、西班牙等太陽能產品使用的主要國家開始逐步削減了太陽能補貼,甚至放棄了成本較高的光電,轉向傳統發電模式。
由於太陽能市場仍然是一個政策性的市場,政府補貼一旦減少或消失,對市場的影響將極為顯著。
在外部市場萎縮的情況之下,中國內需市場也不樂觀。
目前,以太陽能發電每度電費達到4元人民幣,而煤電每度只有0.5元人民幣左右相比較。內外因素夾擊,大陸已有80%的光伏企業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目前唯一的希望是來自政府的財政補貼,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但這可能性仍有待探討。根據韓曉平表示,由於絕大多數企業的市場都在國外,這項補貼如今施行,基本上都補貼到了國外;加上大陸很多企業只是一個太陽能產業上游的加工廠,污染大也耗能,不屬於政策鼓勵行業,因此要中國政府對這些企業進行救助,目前可能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