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9-26 08:54
動起來拚就業 每個部會都有責任
動起來拚就業 每個部會都有責任
倒閣案沒有過以後,馬總統和他所領導的執政黨面臨更嚴格的挑戰。現在的政治情勢和社會氛圍很清楚,民眾對於現行內閣在過去半年處理證所稅、油價、電價等一連串議題的作法倒足胃口,對於面臨經濟和就業不佳的嚴峻情勢,遲遲未能推出感動人心的對策感到不耐。如果內閣還是我行我素、沒有改變,沒有推出好的政策,確實將經濟從谷底救起,到時候這個內閣不換也不可能。
我們看到有閣員經常批評其他部會業務,也有閣員在院會上公開抱怨預算被砍,目前內閣給外界的感覺是閣員各行其是,各自顧性命,各自拚舞台,不像是一個團隊。因此,內閣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有個明確目標,有個分工計畫,讓全體閣員「動起來」,像個團隊,一起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當前經濟及就業情勢格外嚴峻,景氣燈號已經連九藍,我們建議,總體目標應當是趕快提升就業,降低失業率。但是失業改善,不應當只是直接主管單位勞委會的責任,也不應當只是經濟主管部會經濟部和經建會的責任,而是所有部會的共同責任。
要如何分工並不困難。就業的創造來自事業投資,而影響事業投資的重大因素,就是行政協助或掣肘的治理環境,也可以稱為法規及行政環境。決定這個環境的,就是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例如教育部主管教育事業,交通部主管交通和觀光事業,文化部主管文化事業,衛生署主管醫療事業等等,這些主管機關也就決定了這些行業所面臨的治理環境。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服務業主管部會被賦予的主要責任,在於「管理」這些行業。行政院現在需要的新思維,就是應當要求這些部會除了管理以外,還需要負責推動和協助他們所主管的各行各業,包含營利事業和非營利事業,保住現有的就業機會,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這樣做的法源早就有了。九九年五月公布的《產業創新條例》第四條明訂:「本條例公布施行後一年內…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訂定產業發展方向及產業發展計畫,報行政院核定,並定期檢討。」也規定:「各產業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負責推動所主管產業之發展。」現在離公布的時點已經超過兩年,行政院有沒有認真執行,還是只是請各部會寫篇文案聊備一格,大家心裡有數。
當然,經濟部和經建會還是很重要,畢竟,經濟部主管幾乎所有的製造業和一般性商業;而經建會應當以其研究能量,訂立全國的目標,和其下各部會的目標。各跨部會政務委員也很重要:許多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新投資的推動,都牽涉跨部會業務,需要政務委員從事積極的協調。
如果能有這樣一個機制,再配合幾個旗艦計畫作為亮點,經濟總不致於救不起來。我們認為,行政院應當認真考慮這個機制,並全力以赴。國際經濟情勢嚴峻是一回事,但面臨同樣的國際情勢,為什麼有的國家可以維持相當幅度的成長,有的國家卻產生成長停滯或甚至倒退,是另一回事。人民可以原諒國際大環境不佳而產生的成長趨緩,但不能容忍我國的表現落於鄰近亞洲國家之後。我們相信,有了這樣一個機制,各部會都會「動起來」。以農委會為例,過去業務的重點在於照顧農民,確保糧食供應,穩定農產品產銷秩序,而最近農委會提出了一個有創意的亮點,叫做「新農返鄉計畫」,也就是鼓勵都市青年回到鄉村創業,從事高附加價值農業,活化休耕農地。這個計畫如果全力推動,可以創造新的農業就業,當然會對整體就業有幫助。
如果各部會都這樣動起來,在各自的崗位,提出好的就業創造或至少維持計畫,或者成立專案辦公室,以「感恩」的心情,來對待有志在該部會主管行業投資的事業,全力輔導,協助突破難關,而不是處處以管理為名,橫加掣肘,投資就有救了。投資有救,就業就有救了。
我們希望行政院盡速朝這個方向努力,並依據推動成效,對各部會進行考核。希望從此之後,閣員不再是各行其是,而是在大目標之下,依據個別的目標,訂立詳細的細部方案,並認真執行。如此或許團隊士氣可以恢復,團隊精神可以重生,也從而帶動經濟的恢復,有效回應國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