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9-18 18:49

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原則

對於大腸癌的預防,我們可從飲食與運動著手,只要能做到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相信必能將大腸癌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現今社會由於飲食西化且日漸精緻,也由之前勞力密集的生活型態,漸漸轉變為腦力密集、靜態的生活方式,使得慢性疾病的發生率逐漸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惡性腫瘤蟬連十大死亡原因榜首已逾29年,而大腸直腸癌在癌症排行榜上更是「突飛猛進」,已成為好發率第二名,癌症死亡率第三名,僅次於肝癌、肺癌,死亡率的成長幅度,高居癌症之冠。
然而癌症發生的因素很多,並非單一原因即可形成,包括飲食習慣、抽菸、喝酒、身體活動量、荷爾蒙、環境污染、基因突變、遺傳以及其他未知因素。話雖如此,但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善,對於降低癌症發生率,甚至預防癌症發生,都有明顯且密切的關係。
以下為提高罹患大腸癌機率的危險因子:
1.年齡在50歲以上。超過90%的大腸癌病人,年齡大於50歲。
2.曾經罹患大腸癌、有家族性息肉症病史。
3.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Crohn's disease)的患者。
4.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息肉症。
5.飲食型態屬高脂肪飲食:尤其脂肪大多來自於動物性脂肪,大腸癌的發生似乎和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有關。
6.個人病史:研究顯示卵巢、子宮或乳房癌症的女性,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增加。而大腸癌病人更要預防第二次罹患大腸癌。
7.缺乏運動:運動可促進腸子蠕動,減少糞便積存停留在腸子的時間,降低大腸癌風險。美國醫學研究表示,運動可減少大腸息肉的發生,並將要轉化變成癌症的進行性大腸息肉,減少30%,同時可以減少25%大腸癌的發生。
8.飲酒過量和抽菸:抽菸可能會增加產生大腸癌的危險,過量飲酒(特別是啤酒)顯示會加重危險性。
與大腸癌相關的飲食因素
1.動物性脂肪與膽固醇:常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之動物性食品者,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增加。研究發現,肉類攝取量愈多,糞便中的膽酸及中性固醇的含量愈高,造成突變的因素則愈強。
2.纖維質:增加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攝食量,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因為食物中的纖維素會增加糞便體積,稀釋致癌物及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的時間。
3 . 飲酒:研究發現,啤酒飲用量愈多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愈高。
4.鈣質:與腸道中的膽酸、脂肪酸結合,形成不可吸收的鈣鹽,會降低膽酸及脂肪酸其促進有機分裂作用,進而減少罹癌機會。
5.抗氧化劑:茄紅素、花青素、槲皮素、兒茶素、硒、維生素A、C、E等抗氧化劑,可協助去除自由基,進而減少罹癌機會。
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原則
一般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原則都會提到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比如:全穀類、蔬果類等。另外飲食要少油、少辣、少肉。其實預防癌症的最佳飲食原則便是均衡飲食,每天都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100年7月6日公布的最新「每日飲食指南」,其修訂內容如下:
1.全穀取代五穀,預防慢性疾病
全穀根莖類取代五穀根莖類,代表增加攝取微量元素與膳食纖維,可預防慢性病、避免便秘。多選糙米、全麥、雜糧,主食可吃五穀米、十穀米、燕麥飯,番薯、地瓜、蓮藕、南瓜都可入菜。每日攝取量從3至6碗降為1.5至4碗,建議一天至少1/3的主食為全穀類,才能減少代謝疾病、癌症等發生。
2.「蛋、豆、魚、肉類」順
序改為「豆、魚、肉、蛋類」調查顯示國人蛋白質攝取較高,是熱量來源之一,因此過去每日飲食的蛋白質約占14%,新版則提高至18%,但建議多從豆、魚類攝取蛋白質,並鼓勵優先選擇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
3.多喝低脂乳,每日攝取堅果
奶類改為「低脂乳品」,攝取量為每天喝1.5至2杯的240毫升低脂乳品。國內肥胖問題愈來愈嚴重,建議2歲以上者都應飲用低脂乳品,不要選擇味道香濃、熱量偏高的全脂乳品。而為增加健康油脂攝取,油脂類改為「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建議每天多吃一份瓜子、杏仁果、開心果、腰果、芝麻等堅果。衛生署調查發現,國人普遍對於維他命E嚴重攝取不足,因此建議多食用堅果,一天約一湯匙的量。
4.主食攝取量減少,增加蔬果攝取量
國人熱量攝取普遍過高,新版指南建議主食的份量減少為每日1.5至4碗,豆魚肉蛋類改為3至8份(1份約為1兩肉),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修改為油脂3至7茶匙(1茶匙為5公克)與種子類1份。蔬菜和水果則建議每天吃5份蔬菜、4份水果。蔬菜從3碟增為3至5碟(煮熟後約飯碗5至8分滿),水果從2份增為2至4份(1份約拳頭大)。
5.多運動,避免含糖飲料
飲食與活動同樣重要,希望國人多運動、補充水分,增加新陳代謝,提醒民眾別忘每日運動30分鐘,成人應喝水2,000c.c.。
本文作者【恩主公醫院營養組 劉世偉營養師】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