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7-25 08:42
財政救急的「多贏」之道
由於財政困窘,明年的政府預算幾乎編不出來,行政院要求各中央部會縮減支出7%以為因應,日前經建會通過的明年重大公共建設也大幅縮水至1,750億元,約為民國98年的一半。另一方面,對外出口年成長率已經連續四個月負成長,雪上加霜的是,六月外銷出口接單在五大主要市場竟也全都負成長,難怪中研院經研所對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認為不但「保三」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預測只有1.94%,意即連「保二」也都是艱難任務。外需動力不足,本應由政府加強公共建設,以提升內需來帶動成長,無奈政府財政困難,只能徒呼負負。
諷刺的是,中油、台電累積虧損都快要超過資本額的二分之一,依照公司法第211條規定,董事會應即召集股東會報告;公司資產顯有不足抵償其所負債務時,除得依第282條(聲請重整)辦理者外,董事會應即聲請宣告破產。然而,兩個公司卻座落在台北市的精華地段,尤其是中油座落在地價最昂貴的信義計畫區,連全台首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看不過去,認為中油員工沒有在精華區辦公的必要性。各界因而紛紛要求中油、台電員工遷址辦公,以出售辦公大樓,將資產活化,藉此彌補虧損、挹注國庫。保守估計中油大樓值246億元,學者甚至有估計中油大樓值400億元、台電大樓值600億元的說法。
行政院對於中油大樓「資產活化」的規劃,據報導只是將原有房客工程會、客委會之外,另外再增加原住民委員會,如此的「資產活化」被譏為「左手多拿一點錢給右手」,但最後出錢的還是全體納稅人,這對改善政府財政並無實際貢獻。其實,行政院怎會不知道這樣的「資產活化」計畫肯定難獲各方接受?惟一方面由於中油員工的激烈反彈,另一方面員工遷址辦公確實是個大工程,若無妥善規劃,損兵折將勢所難免,人才流失也是大忌。
然而,若為前述原因讓國營事業中油與台電繼續坐擁高貴不動產,卻讓中央政府因財政困窘以致無力做重大投資,也令人難以接受。其實,不只是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座落在好地段,其資產也未能活化,更多的政府機關不但座落在好地段,還都蓋得富麗堂皇,甚至類似五星級飯店,前面有大小不等的廣場,門口有內縮的車道,首長們上下車都毋須擔心日曬雨淋。幾年前交通事業員工的抗議遊行時,即因交通部前有個小廣場,以致讓遊行者得有集結聚眾地點,這大概是大樓設計時,始料不及之處。
為回應外界的批評,兼顧政府財政壓力的紓解,我們建議所有位於精華地段的的政府機構及國營事業辦公大樓,都應當以「售後租回」的方式來做「資產活化」。「售後租回」一方面讓財政部立即擁有巨額資金入帳,另一方面政府機關及國營事業得以繼續在原址辦公,員工反彈與人才流失的問題降到最低,而政府所增加的負擔只是「租金」與「折舊」間的差額。若單是中油大樓就有幾百億元市價,所有精華區地段的政府與國營企業大樓加總起來,可能為政府帶來幾千億元甚至上兆元的進帳,如此一來,公共建設所需資金就有著落了。這是政府及國營事業大樓「售後租回」對政府財政與公共建設的貢獻,甚至因公共建設而提升內需,進而促進經濟成長。
「售後租回」對保險業者,則有類似購買政府公債的效果。既然金管會不希望保險業者養地套利,成為變相的不動產開發商,則應樂見保險業者投資政府機關與國營事業的辦公大樓。若租約期限為20年或30年,則業者像買20年期或30年期公債,得以擁有具穩定報酬的長期資產,相對於具長期負債性質的保險給付而言,可以達到「年期對稱」(duration match)的資金運用效果。二者之差別在於公債到期後,本金可以收回,業者之資金流動性較佳;至於購買政府及公營事業大樓的不動產,則缺少租約到期後之資金流動性。然而,以目前金融工具之發達,保險業者可以藉不動產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取得資金。因此,若有幾千億甚至上兆元的「售後租回」不動產求售,以目前保險業資金高達12兆元卻苦無出處,業者勢必捧著鈔票絡繹於途。
要言之,政府及公營事業大樓的「資產活化」,採用「售後租回」方式,外觀上是政府失去大樓所有權,然而政府施政最重要的是有使用空間為民服務,因此使用權才是重點。「售後租回」方式,不但阻力最小,而且效益最大:一以紓解政府財政困境,再則提供公共建設資金,三則提高內需促進經濟成長,四則提供保險業者穩定可靠之資金出路,形同購買政府公債,實為一舉多得。在政府方面,負擔「租金」與「折舊」間的差額,成本比發公債低,又不致有公債餘額上限問題;比起「左手拿錢給右手」的原「資產活化」規劃,應是更為可行、更有利於社稷民生的「多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