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臨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11-09 13:22

理財周刊/顯示器產業 尋找新契機

理財周刊/顯示器產業尋找新契機(2008/11/09 09:02)
口述·IDC研究經理徐美雯 整理·高永謀
2008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急速由榮轉枯,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難,而大多數產業量能也跟著瞬間萎縮。顯示器產業自然也不例外,受到極嚴重的衝擊,以台灣顯示器產業為例,其不景氣完全顯示在相關類股如自由落體般下墜的股價。
2008年旺季不旺
幾乎已經確定,LCD面板、LCD顯示器、筆記型電腦、液晶電視等顯示器相關產業,在2008年第4季的獲利很難大幅成長,今年總體業績也不會太理想;而要等到景氣離冬回春,在最順利的情況下,最快也可能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
現在已經是11月,在過去幾年,顯示器產業業者正歡欣鼓舞,等待感恩節到聖誕節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旺季來臨。然而,金融海嘯造成民眾荷包大幅縮水,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谷底,今年注定「旺季不旺」了!
那麼,顯示器產業到底有多慘澹呢?這從12月2日IDC所舉辦顯示器產業論壇的主旨,便可看出端倪,這次論壇主要探討的議題,正是「在艱困時代尋求契機:面臨抉擇的顯示器產業」。
「艱困時代」指的正是當下洶湧猛烈的金融危機,顯示器產業「所面臨的抉擇」,包括產品價格大幅下殺、產量被迫縮減,上、中、下游廠商對未來的發展情勢感到悲觀,至於「新的契機」,則還沒出現。
9月份成長衰退
以顯示器產業中最受矚目的面板產業為例,相對於其他產業,其歷史可說相當短,嚴格地說,應該到了2001年,它才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因此研究這個產業,可參考歷史年份只有7年,可說相當短,其遭遇規模如此之大的經濟危機,也是第一次。
由於面板主要應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加上北美洲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而在第4季,尤其是感恩節到聖誕節的這段時間,乃是其傳統消費旺季,面板廠商無不冀望靠此時的高業績,拉抬整年度的業績。
從2001年到2007年,每到9月份,面板廠商便可看到業績明顯成長,在最近2、3年,9月的業績與8月相比,成長幅度都超過30%,但在2008年,9月的業績卻只比8月成長約10%,也就是比往年衰退許多;在過去7年,面板廠商上、下半年的業績占全年業績的比率,大約是3成與7成,今年卻變成4成與6成,足見下半年的衰退有多嚴重。
更重要的是,在早些年,筆記型電腦、監視器是面板產業最主要的客戶,但目前液晶電視已取代其地位,成為帶動面板業前進的火車頭,但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液晶電視的銷售量卻不如預期,也導致面板產業業績遲滯不前。
韓國面板廠獲利
然而,面板廠商今年會如此難過,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在2007年時,所有面板廠商都看好2008年會有經濟榮景,並積極擴充庫存,任誰也沒料到金融海嘯來得又快又急,根本來不及因應,才受創如此嚴重。
其實,並非台灣廠商特別樂觀,而是在去年,全球幾乎每一家面板廠都這麼看,加上台灣企業家普遍相信,馬英九會贏得總統大選,而他在2008年5月20日就職後,台灣經濟將「馬上好」;沒想到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當然,受到此次金融海嘯肆虐,不只台灣的面板廠商受創嚴重,最大的競爭對象韓國面板廠商,同樣有苦難言。
雖然韓國政府的外債十分龐大,被評估可能像北歐的冰島一樣,經濟瀕臨崩潰,但由於韓國的面板廠商三星、LG,都是資本相當雄厚的大型國際企業,應付這波金融海嘯並無問題,加上近期內韓元大幅貶值,也讓韓國面板廠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增加。
瀚宇彩晶未減產
而受到這一波經濟寒流的影響,可能有幾家中小型面板廠商會難以撐持,面板業可能會出現合併潮,因為現在面板價格已逼近現金成本,幾乎快要是賣一片賠一片,所以面板廠已經集體減產!
在此,必須得先解釋面板廠商生產線的利用率,根據過去的經驗,淡季時生產線的利用率大約為100%,但是到了旺季,利用率則可能到達120%以上;現在雖是「旺季」,但台灣面板廠商生產線的利用率卻已降至70%,可見景氣有多差!
在台灣的面板廠商中,唯一沒有減產的是瀚宇彩晶,韓國廠商雖號稱沒有減產,實際上不太可能,雖然其5代線、6代線已經汰換完畢,在步伐上領先台灣,但應該也有減產,應該是其生產線利用率維持在100%,因此還能對外宣稱沒有減產。
在最近一兩個星期,奇美電的股價下滑相當驚人,加上傳出鴻海可能入股,其動向備受外界關注,原因是其負債額度已高達資本額的70%,而6代線又在今年加倍擴充,其面板價格又緊貼市場,所以求現壓力極大!
買電器還可稍等
最壞的景氣,通常是最好的買點,由於面板價格下降,使得相關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價格也跟著下降,不過現在卻還不是最低的買點,因為終端產品與面板的價格有幾個月的時差,所以大約是2009年第1季,會是最好的買點。
現在,許多專家認為,面板業可望在2009年下半年回春,不過這得有許多前提,就是許多經濟數字須回到「正常的水準」,否則這個遠景很難實現。
※本文為《理財周刊》授權本報獨家刊載,更多內容請見第428期的《理財周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