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紅利下 台灣出口首度超韓!外媒驚呼:這次韓國真的要追不上了
台灣8月出口額首度超越南韓,經濟表現強勁。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中時新聞網 吳美觀】受惠於人工智慧(AI)帶動的半導體拉貨潮,台灣8月出口額首度超越南韓,經濟表現強勁,引起南韓媒體高度關注。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台灣2026年人均GDP將達36319美元,超過韓國的35880美元。分析指出,AI推動台灣半導體蓬勃發展,形成經濟榮景;相對地,韓國則因美國關稅政策承受沉重壓力,兩國呈現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韓國經濟日報報導,據台灣財政部資料,8月出口達584.9億美元,年增34.1%,不僅創下單月高點,也正式超越韓國的584億美元(年增僅1.3%)。其中,半導體出口年增37.4%,電子零組件增長34.6%,展現AI驅動下的產業爆發力。台灣對美出口更年增65.2%至196億美元,刷新歷史紀錄。韓國產業通商部估計,台灣今年對美貿易順差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而今年前7月對美出口額已超越去年全年。
相形之下,韓國因美國川普政府新一輪關稅政策受到重大打擊。8月對美出口衰退12%至87億美元,其中汽車下滑3.5%、汽車零組件大跌14.4%,遭徵50%關稅的鋼鐵更重挫32.1%。累計今年前8月,韓國對美出口減少4%,僅812億美元,與台灣的強勁成長形成鮮明對比。
學界分析認為,台灣能迅速切入美國AI供應鏈,速度與規模均優於韓國。西江大學教授許正認為,台灣在先進封裝與製程上具備優勢,進一步強化美國對台灣的依賴與信任。即使未來半導體也面臨關稅挑戰,台灣仍掌握定價權,可將成本轉嫁給客戶,維持市場競爭力。
同時,台灣的成功關鍵在於完整的半導體產業生態。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ITA)商務研究所所長張尚植指出,韓國雖在記憶體領域表現出色,但台灣涵蓋晶圓代工、先進封裝與IC設計等完整價值鏈,讓其在AI時代擁有更穩固的地位,尤其後段處理及設計服務更展現不可取代的優勢。
在經濟數據上,台灣今年第二季GDP年增達8%,帶動政府上修全年GDP成長率預估至4.45%,遠高於先前的3.1%。主計總處更預估,2026年台灣人均GDP將突破4萬美元,達41019美元,超越韓國與日本。雖然IMF的估算略低,但仍顯示台灣將在2026年人均GDP上超越韓國,進一步印證台灣在AI驅動下的強勁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