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4-07-05 16:38

CRIF公布5000大企業排名 AI供應鏈出頭

2024-07-05 16:24:55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CRIF中華徵信所日前出版「2024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結果顯示,2023年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影響,儘管下半年開始營運開始逐季回穩,但仍難敵第1季的大衰退及第2季的低成長所造成的傷害;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及稅後純益總額分別僅有40兆5,460億元及3兆5,785億元,較2022年衰退6.05%、17.72%。其中,營收總額中斷連續2021年及2022年兩年創歷史新高的走勢,稅後純益總額則呈現連續兩年獲利衰退,顯示這一波全球產業供應鏈高庫存調整期間,對5000大企業造成的影響很可觀。
CRIF表示,雖然2023年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及稅後純益總額都衰退,但仍然可以發現有值得關注的新的亮點及趨勢。
CRIF指出,在5000大企業中,營收成長家數雖僅2,082家,但也可發現其中有1,107家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的企業,占5000大企業的22.14%。這1,107家營收及獲利雙成長的企業,合計營收為7兆5,924億元,雖只占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的18.73%,但合計稅後純益則高達1兆2,879億元,占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比例高達35.99%。
此外,這些營收及獲利雙成長企業,均營收成長率高達121.83%,平均稅後成長率更高達329.62%。其中,營收成長率達1000%以上的企業共有15家,營收成長率超過100%更多達97家;稅後純益成長率達1000%以上的也有40家企業,甚至稅後純益成長達100%以上竟然高達384家,可見營收與獲利雙成長企業成長驚人。
CRIF指出,2023年5000大企業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其中有兩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在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的結構上,製造業只占26家,服務業則占了74家,服務業入榜家數是製造業的1.85倍之多,顯示服務業明顯強過製造業。
第二大特點是,消費性產業大幅增長,內需產業壓過出口產業。CRIF認為,這也恰好是反映2023年全球經濟環境的特殊性,製造業受制於庫存消化與訂單遞延效應表現不佳,服務業則因疫情完全解禁及股市上漲帶動內需消費、疫情期間窒息的車市也一併爆發,再加上台商資金投入房地產,同時政策上對於綠電的需求也大增,帶動電力相關產業,因此造就2023年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並不以科技電子製造業業為主的不一樣的面貌,也印證傳產和服務業的成長能量。
CRIF分析在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型。第一大類型是房地產相關的產業包辦了26家。包括建築投資業(建設公司)11家,營造業7家、工技術服務業4家,再加計4家鋼鐵企業,是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最大族群。第二大類型是運輸、觀光餐飲消費相關產業,包括百貨公司業6家、運輸業7家(含6家航空公司、高鐵)、旅館餐飲業5家、旅行社2家,以及寶雅國際,合計也占有21家。
第三大類型是汽車產業,包括汽車買賣(含汽車配件)業13家,以及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4家,再加上航空器及其零件業2家,合計家數也達到19家。第四大類型是電力相關產業,包括電力供應業7家,以及電力機械器材業3家,合計占有10家。這四大類型產業家數總計占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家數的75%。
至於整體電子相關製造產業則僅占雙成長百強企業中的10家,包括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9家,以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1家。CRIF指出,網路設備業、半導體業、被動元件業、資料儲存媒體製造及複製業、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都沒有進入雙成長百強企業榜單,顯示入榜的電子業在2023年有其成長的特殊性;若加上服務業中的積體電路設計業(IC設計業) 2家、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2家,以及電腦及其週邊設備、軟體批售業1家,整體電子科技業合計也只占15家,在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中居於少數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10家入榜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的電子製造企業,其產品都直接或間接屬於AI供應鏈的一部份,CRIF認為,這也顯示AI相關應用已經成為擴大台灣電子業成長的最重要來源。
CRIF也特別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庫存調整雖然讓台灣產業嚐盡苦頭,不過也導引5000大企業對於庫存有更好的控制思維和策略。由於大部份產業供應鏈庫存調整已在2023年底結束,2024年前5個月上市公司32類產業中僅有電器電纜、鋼鐵、油電燃氣業、運動休閒4個產業營收衰退;若單看5月份營收則僅有玻璃陶瓷和鋼鐵產業營收衰退,顯示上市公司營運正漸好轉,也由於AI技術衍生的科技產品將陸續問世,也將帶來新的科技潮,研判2024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總額可望回升。
另外,CRIF也提出兩大呼籲,第一個是呼籲是台灣要謹慎看待「中國+1」和「台灣+1」的國際現實內涵。兩個加1都是主要經濟國家為了降低對中國和對台灣製造的倚賴,就近各國建立先進技術生產基地的策略,但長期演變可能導致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外流,台灣產業有被淘空的風險,「優先布局台灣」,絕對是台灣產業的核心思考。
第二個呼籲是「持續研發才是硬道理」。當今產業是一個依靠研發創新速度而生存的時代,任何產品生命週期會因為新的研發而縮短甚至被取代。而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海島型經濟,研發創新是經濟發展唯一的出路,5000大企業整體研發費用的不斷成長,代表台灣大型企業競爭力的能量,無論景氣好壞這也將是台灣大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底氣,是能夠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站穩核心供應商的最大優勢。
近五年台灣5000大企業業績總表

(圖片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