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鳥超小隻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21 10:15
趨勢1 金融開放 產品互換優先
2010-02-21 工商時報 【黃怡錦】
大陸金融改革過去30多年以來,在前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市值排名急速竄升。根據截至2009年底的統計,中國工商銀行市值達2689.82億美元、中國建設銀行為2014.55億美元,為全球第一大與第二大銀行,中國銀行市值為1539.72億美元,也排名全球第五;此外,中國大陸最大的壽險公司──中國人壽,其總市值也居冠全球上市壽險公司。
陸銀海外併購.看上國泰金控
大型陸銀在手握雄厚資本實力之下,將海外併購視為加速國際化布局的重要戰略,中國工商銀行去年收購了加拿大東亞銀行70%股權獲得加拿大銀行業牌照和客戶資源,為進一步拓展北美地區業務奠定基礎,近期若收購泰國ACL銀行成功後,便將初步完成在非洲、澳洲、北美洲、南亞、中東的國際化戰略佈局。
另一方面,大型陸銀在中國市場當地,也逐漸打造起金融集團綜合經營平台。大陸交通銀行董事長胡懷邦,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交行作為中國第五大商銀,是第一家可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業務的綜合性商業銀行,也是中國境內資產託管品種最齊全的商銀之一。未來,將更積極打造金融控股業務經營模式。目前,交通銀行與中保康聯的最後一道批文,也將於不久後下發,此意謂著交行將成為首家正式獲得保險牌照的商業銀行。
兩岸金融開放即將自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簽署協議正式於今年1月16日生效後,逐漸放寬。日前,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胡懷邦,都先後表態將來台灣設立分支機構,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也明確指出,有意願進軍台灣市場,遞交申請設點或收購台灣的銀行,都皆是可行方式之一;而全球市值龍頭的工商銀行,據傳也有意參股台灣金融股龍頭指標──國泰金控。
保險開放.台資比外資幅度大
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市場,對於壽險業而言,潛在拓展空間仍大,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副總經理翁麗俐引述一項統計指出,外資壽險於2005年開始在中國市場拓展版圖,當時市占率一度達到9%。然而,近年來,由於中國本地保險集團開始壯大,外資壽險在中國的市占率不斷下滑,2008年與2009年上半年更因金融海嘯衝擊,市占率僅剩4.9%與4.7%;外資產險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更低,她指出,由於中國對於強制險業務,例如車險,是不開放給外資的,因此,統計自2004年至2009年上半年,外資產險市占率每年都只在1.2%左右。
儘管中國保險市場仍由本地大型保險集團主導,像是中國人壽、平安保險集團、太平洋保險等,但因看好中國保險市場潛在的拓展空間仍大,外資保險仍躍躍欲試。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家外資壽險公司預估至2012年時,在中國市占率可望達到6%,另外有9家外資壽險公司認為可達到9%至10%;而外資產險一般則預估至2012年市占率頂多成長到2%。
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說,基於同文同種、台灣已經成熟發展的保險產業經驗、共享平台資源等因素,大陸對於台資保險公司的開放程度,將會比外資來得大。
近期以來,兩岸券商頻繁洽談業務合作、入股事宜,雙方人才也一直密切交流。觀察中國證券業自1992年的發展至今,已由摸著石頭過河的土法煉鋼,發展到目前已有將近110家券商,統計至2009年上半年,上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2.329兆美元。
由於大陸金融業絕大多數具備國營色彩,可以說每間公司股東即代表其地域的強項。券商要到蘇州開營業部,東吳證券將是強敵;到東莞,廣發、國信等券商為當地巨頭;若要去南京,要和華泰證券力拚;青島則是齊魯證券地盤;到海西的福建,勢必要與興業證券對決;就算到烏魯木齊,也免不了要與在那裡深耕多年的宏源證券競爭。
兩岸券商合作.產品互換先行
大陸的券商基本上不會以股權合作為先發,依照大陸券商的習慣,兩岸交流及人員相互培訓為初步交流,然後則是進入產品項目合作,至於股權部分,由於投資案及設立分支機構等,都需要證監會核准,且外管規定、流程、細則皆尚未出台,過程並不會一蹴可及。
至於台灣券商西進大陸的優勢所在,東海證券國際部總經理郭陞璽建議,除了爭取QDII下單外,台灣券商可以提出在台灣可以募集的中國概念產品,以「交易量、資產量」進行產品互換,這樣的合作較為實際,且容易深入。
若要選擇合資券商,建議可先鎖定大陸當地中、小型券商,並且可考慮從金融服務業較少的二、三級城市切入。此外,由於大陸證券交易平台為大集中系統,且網上下單方式相當普遍,有別於台灣經紀人制度及下單系統,台灣券商應於此時開始與大陸合作券商討論兩岸交易平台對接、研究報告交換、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業務互換等,一旦雙邊開放投資後,台資券商便享有起跑點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