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1-16 15:57
狂牛症解析/牛隻染狂牛症 抽血驗不出來
狂牛症解析/牛隻染狂牛症 抽血驗不出來
2009/11/16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 狂牛症牛隻的腦組織會出現許多空洞,類似海綿狀的病變。 圖/賴秀穗教授提供最近台灣政壇為了擴大開放美國牛肉,是否可能增加感染狂牛症的機會,吵個不休,但到底狂牛症是什麼? 人類的狂牛病是因為吃了帶有普立昂(prion)變性蛋白的牛肉產品而感染,自1986年發現以來,全球已有216例(也稱新型庫賈氏病)死亡,其中英國就有169人感染;美國有3例,但都是移民病例,不是本土性病例。 人見人怕的狂牛症普立昂蛋白,它的結晶體結構,有著意想不到的美麗。 圖/取自利物浦大學網站普立昂蛋白是1982年由美國學者Stanely Prusiner所發現,它是由正常腦組織內的蛋白變性而來,能抵抗酵素、紫外線,高溫煮熟也不被破壞。 台大獸醫系榮譽教授賴秀穗指出,普立昂不像細菌或病毒,具有核酸來繁殖後代,它經口感染動物後,會先在迴腸末端增生,再由淋巴球,帶著變性的普立昂到達脊髓及腦部,然後在腦部漸漸累積增多,而導致腦組織產生空泡病變。 牛隻一旦感染到後來真的變成「狂牛」,病程很長,至少要3年以上,有的長達8年,才會發病。 特別的是,牛隻一旦發生狂牛病,體內不會激發任何抗普立昂的抗體反應,或其他可偵測到的物質,所以無法在牛隻尚未死亡時,就透過抽血的血液檢查,瞭解有否感染狂牛病。目前診斷的方法,只有將病牛屠宰,做腦病理組織切片,及做免疫化學組織染色法的檢查。 在1985年,英國有1頭乳牛死於神經症狀,包括頭顫抖、觸覺敏感、狂躁、動作不協調、後肢無力,然後倒地死亡。 動物專家解剖這頭牛後,發現牠的腦組織出現許多空洞,類似海綿狀的病變,所以也稱為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再加以牛隻會顯得狂躁,並且攻擊人,所以又稱為狂牛病(mad cow),全球已有24個國家出現狂牛病。 英國在1996年,曾有多達17多萬頭牛感染,英國政府因此開始撲殺30個月齡以上的老牛,經過各種控制措施後,至今年10月,英國只剩7頭感染,全球有18頭感染。 狂牛病怎麼來的?迄今雖未有確切答案,但一般認為,是牛吃了用患有搔癢症(scrapie)羊屍體製成的肉骨粉而感染。 英國在1732年就發現羊搔癢症,發病的羊隻,會行動不穩、無法站立,皮膚搔癢難耐,羊隻會磨擦樹幹,英國飼養很多羊,每年約有5千至1萬隻的羊死於搔癢症,為了避免這些病羊的浪費,酪農就將羊屍體製成肉骨粉給牛吃,以補充牛的蛋白質。 在瞭解狂牛病的感染途徑後,各國開始嚴禁用動物來源的肉骨粉餵飼牛羊,美國和台灣都在1997年禁止,日本則在2001年才禁止,因禁令較慢,受害也較深。 賴秀穗說,曾有科學家將狂牛病牛的腦,經由餵食,及血管和腹腔內接種方式,來感染食用動物,結果牛、羊不管用哪種方式都會發病;豬除了餵食不會發病外,用腦、血管和腹腔內接種都會發病;雞則用任何方式都不會發病。 科學家判斷,豬的腸管細胞,沒有狂牛病普立昂變性蛋白的接受器,所以餵食不會感染;而雞因為與哺乳動物的物種差異大,因此也不會感染。根據英國的研究,不管是動物或人類,越年幼者,其腸細胞越容易吸收普立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