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綠色債券發行浪潮中,中國大陸第1季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發行地,路透報導,分析師多表示,官方恐怕還要拿出更多作為,才能吸引投資人資助大陸規模達21兆美元的碳中和計畫。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目標在2060年前達成完全碳中和。
路透援引分析指出,迫在眉睫的工作包括提高投資人對環境的關注、調整支離破碎的法規、同時應對「漂綠」行為,即發行人膨脹其綠色信譽的行為。
大陸綠色債券的發行人包括銀行、地產開發商、電力公司及鐵路業者,根據Refinitiv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合計發行157億美元的債券,藉以支應諸如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等綠色項目。
這類債券多數以人民幣計價,發行規模較一年前增近三倍。
超越美國同類型債券第1季約150億美元的發行規模,同時也帶動全球綠色債券發行增加兩倍。
目前大陸在外流通的綠色債券有人民幣8000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但綠色債券在大陸18兆美元債市中占不到1%。
「綠色債券發行熱絡,很大程度是拜大陸走出疫情之賜,」星展集團策略師說,大陸今年將全力發展此市場。
大陸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據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估計,未來40年大陸需要21.3兆美元的債務融資,才能夠達成其淨零排放的目標。
中金研究院經濟學家周子彭稱,現階段在發行綠色債券方面不具成本優勢,對於許多綠色項目而言,市場給予的支持也不夠,這類項目需要花費長時間才能完成,被視為高風險項目。
中新網報導,大陸國家開發銀行日前發行首單碳中和債,發行規模人民幣200億元(約新台幣億860億元),利率3.07%,期限三年,成為目前全球市場發行金額最大的專項用於助力實現碳達峰。
消息稱,大陸國企被動員發行綠色債券,以配合政府的政策考量,但投資人缺乏購買動機。
分析稱,碳中和債作為綠色債券的升級版,在發展初期仍需做好政策配套,併防止金融亂象,相關規則和約束機制要盡快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