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h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22 08:39

投資大陸 台100大集團賺飽

投資大陸 台100大集團賺飽 「2009台灣區企業研究」集團大陸獲利較2007成長1倍
2009-10-22 旺報 【記者徐尚禮/綜合報導】
據中華徵信所最新公布的「2009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分析指出, 中華徵信所同時分析,100大集團的大陸投資無論資產總額、淨值總額、營收總額及獲利(稅後純益)總額,占集團總比重5年來持續成長,但相對的,台灣地區在這些指標的比重則呈現逐年下降。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兩岸雖同受金融海嘯影響,但100大集團大陸獲利占集團獲利總比重卻較2007年成長1倍,足見100大集團依賴大陸獲利挹注程度升高,展望100大集團全球布局仍會側重大陸。
金融海嘯作祟 資產總額零成長
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2008年100大集團的整體表現欠佳。100大集團資產總額雖微幅成長到45兆5,452億元,但若扣除新成立的臺灣金控集團,資產總額實際呈現零成長;營收總額18兆4,265億元雖也小幅成長4.12%,卻也創下2002年以來新低;特別是100大集團獲利總額由2007年的1兆2,262億元下滑到3,881億元,更是大幅衰退了68.35%,因而淨值報酬率和資產報酬率分別縮水8成及7成。至於雇用員工總數也跟著下降至292萬9,254人,如與2007年雇用員工人數298萬5,786人相較,員工人數減少5萬6,532人,衰退幅度為1.89%。
針對100大集團在金融海嘯受創,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指出,台灣與全球經濟接軌,大型集團企業受到金融海嘯波及是難以避免的。不過他也認為牌效應其實不明顯,100大集團中沒有任何一家集團被海嘯推倒,顯示100大集團根基仍然不錯。
尤其以兩岸營收前5大集團比較,大陸前5大集團全由國營事業包辦,其背景類似70年代的台灣,顯示大陸仍以國營事業為發展核心,民營集團競爭力則有待觀察;反觀台灣營收前五大集團均為科技產業集團,科技競爭力是台灣優勢,遠遠領先大陸。
大陸金融大餅 5.5兆商機誘人
對於兩岸金融MOU即將簽訂,中華徵信所認為絕對是金融業長期利多。中華徵信所估計,大陸金融業大餅誘人,以10萬大小台商的融資需求,每家1000萬人民幣計算,換算台幣即達4.5兆元新台幣,再以10萬台商及其家庭的理財市場,以每戶1000萬元新台幣估計,也高達1兆元新台幣;也就是說單單來自於大陸台商的商機即高達5.5兆元新台幣,對金融業來說絕對是未來成長動力的來源。
中華徵信所也提醒,大陸金融市場大餅固然誘人,但卻非見者有份。其中城市銀行參股成敗,決定進軍內陸市場成敗,選擇內陸富庶地區進駐將是長期布局的正確策略,同時最看好天津、重慶、青島、武漢地區城市商業銀行潛力。依據中華徵信所對名前100大集團的13個金控集團的資產規模、金融版圖布局能力及大陸布局進度等所做的卡位競爭力評比,一旦兩岸金融MOU簽訂,國泰金控、富邦金控及新光金控為最具大陸卡位競爭力的金控集團。
兩岸布局「二不、六要」搶先機
至於後金融海嘯兩岸布局,中華徵信所則提出「二不、六要」。「二不」是指布局不要用政治思考經濟、不要在同樣資源上兩岸競爭。「六要」則是要用全球角度思考大陸布局、兩岸產業合作必須互補、讓兩岸經貿1+1>2(由製造業布局轉向服務業布局)、要接受區域整合開放市場(陸資買不走台灣)、要視ECFA「禦韓抗日」利器,以及以鴻海深入大西部布局啟示,做到先到先贏。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