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10-08 05:14

川普VS.拜登 對美股是「減稅」與「刺激」的角力?

提到2020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川普與拜登之戰,投資人還是有三大疑問至今沒有明顯答案:誰會勝選?誰贏對企業盈餘最好?股市究竟比較偏好誰當選?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比起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今年選情態勢更詭譎多變。2016年大選前,美股走勢跟著民調走,許多投資人也認定誰當選對美股最好。結果呢?幾乎全看走眼。今年,情況更撲朔迷離:不僅美股走勢未隨民調數字起舞,投資人甚至對誰最終會勝選,都毫無把握。

面對太多的「未知」,投資人要撥開「誰勝選對美股較好」的迷霧,不妨從兩個「已知」開始著手:減稅與政府刺激經濟措施。

現任總統川普顯然站在「減稅」這邊;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拜登則主張調高企業稅率,若是民主黨拿下白宮以及國會參、眾兩院,拜登可能真的付諸行動。

拜登的財政「刺激」色彩則更鮮明,因民主黨比白宮更用力推動擴大支出方案。川普本人對此議題則釋出模稜兩可的訊息:先是推文說美國「想要也需要」刺激措施,緊接著突然宣布取消刺激方案談判,然後又說他樂於立即簽署一份縮小版刺激法案。無論如何,未來四年,民主黨擴大支出的可能性仍比川普高。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剩下不到一個月,投資人至今仍有許多疑問沒有明顯答案,例如川普與拜登究竟誰會勝選?誰贏對企業盈餘和股市最好? 美聯社

要衡量「減稅」與「刺激」這兩大議題對美股整體影響如何,並非易事。試問:標普500指數在下列哪一種情況下會漲得更高?是經濟走強且企業稅率走高的情況,還是經濟較疲弱但稅率降低的情況?要回答此問題,不只是找出何者對企業盈餘影響較大,就能得到解答。還要看對盈餘影響發生的時機:「減稅」對企業盈餘會造成長期影響;「刺激」的影響比較立竿見影,效益會逐漸減退。

從市場內部來檢視這問題,或許答案較清楚。今年引領美股漲勢的科技巨人和成長型股票,看來似乎會淪為拜登稅務政策下的輸家;金融股以及對經濟敏感的景氣循環股,例如工業股,可望是刺激政策下的最大受惠者。時機方面也似乎說得通:成長股通常要熬到多年以後,獲利才會開花結果,所以對減稅這類助力特別有感;便宜的價值股,包括對此刻經濟敏感的股票,未來前景似乎不甚光明,所以尤其受惠於短期支持措施,像是政府推出的刺激方案。

換個角度來說,大型科技股喜見債券殖利率盪到低點,而景氣循環股則樂見經濟走強推高殖利率。民主黨主政下若大肆舉債擴大支出,將助長經濟加速成長的預期,如此一來聯準會(Fed)可能提早脫離0%利率,這兩種發展都會推高美國公債殖利率。

市場或許已局部採信上述論點。8月時,博弈市場遠比現在更看好川普,當時川普勝選機率幾乎與拜登不相上下,在這段時期,大型科技股也漲勢如虹。但在9月2日過後,拜登勝選機率再度走高,科技股與其他成長股踉蹌下跌。然而,就算這種模式不只是巧合,最近幾周前也告失靈。

市場的盤算不再那麼涇渭分明,一部分原因是,選前仍有可能推出新一輪刺激,也因為川普對擴大政府支出抱持比參議院共和黨人更開放的態度。投資人也明白,川普對平衡預算毫無興趣。

綜合研判,WSJ專欄作家麥金托希(James Mackintosh)預測,拜登稅務計畫帶給科技股的衝擊,可能強大到足以拖累整體股市下跌,即使市場上大多數股票隨擴大支出提振經濟的期待上漲,也難扭轉此局面。

市場上或許已出現例證。上周五(2日)川普確診染疫的消息傳出,先是擊沉美股,但隨後就業數據不如預期升高推出新一輪刺激的可能性,帶動小型股、價值股、金融股、工業股這類對經濟敏感股從盤中低點回升——但大型科技股未能翻揚。即使標普500指數近三分之二成分股都挺升,但重量級科技股大跌,仍足以拖累整個大盤收黑。這凸顯標普500作為經濟預期的指標,效力大不如前。

這也凸顯出投資人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市況變化莫測,難以預判哪一種選舉結果,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市場反應。但至少,在這番分析之後,投資人對下月選舉結果帶給股市的影響,會更理解箇中道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