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縮倉效應、運價攀升及油價低檔,貨櫃航商長榮(2603)和萬海昨(13)日公布第2季財報,在貨量、運價逐步回升,加上油價等成本大幅降低情況之下,均交出獲利成績。
其中以遠洋航線為主的長榮由虧轉盈,稅後純益31.9億元,大幅優於市場預期,創下2017年第3季以來新高;萬海稅後純益16.7億元,年增1.4倍,而本季正進入貨載旺季,業者獲利可望進一步上攻。
依據第2季財報數據,長榮單季營收為438.7億元,雖年減6.9%,但稅後純益31.9億元,走出連兩季虧損陰霾,每股稅後純益(EPS)0.66元,上半年合計稅後純益為27.5億元,EPS 0.57元。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8/14/2/8361341.jpg&x=0&y=0&sw=0&sh=0&sl=W&fw=400&exp=3600&exp=3600)
萬海方面,單季營收為162.6億元,年減11.5%,但稅後純益16.7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6.9億元,成長1.4倍,EPS 0.76元;上半年合計稅後純益17.5億元,EPS 0.79元。
市場人士指出,上一季初期,由於歐美疫情嚴重失控,封城、鎖國等措施不斷上演,民眾消費力停滯,進口商紛紛撤單或延期交貨,一度衝擊海運業船班調度。
不過,自5月下旬開始,情勢逐步好轉,隨著各國陸續解封,遞延需求發酵,美國、歐洲兩大遠洋航線和亞洲近洋航線的艙位需求明顯回升,帶動長榮海和萬海業績逐月增溫。
在此同時,攸關運輸成本變化的油價,在第2季期間維持在谷底,相較去年同期約有20%至30%的減幅,加上各航商不約而同採取退租短期租賃船隻、縮班減艙等動作,進而推升毛利率,以長榮為例,由去年同期的7.9%增至17.3%;萬海也由8.4%增為16.3%,挹注獲利增長。
展望本季,業內人士認為,以遠洋的美國線、歐洲線市場來看,在運價持穩推升下,2M、THE、OCEAN等三大海運聯盟普通有逐步恢復原先暫停船班的動作,推估整體運量與去年表現差異不大,顯示確定進入傳統的貨載旺季,對國輪兩大航商可望有進一步營運助益。
至於著力於近洋航線市場的萬海也指出,迄今為止,客戶群出貨力道持續增強,因應交貨需求,預訂艙位情況頗為熱絡,第3季營運表現有機會優於第2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