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罐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5-01 10:03
醫師研究:曾遭霸凌者自殺風險高2倍
在校曾遭霸凌者,自殺風險是未受霸凌者的2倍!高醫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針對南台灣6千多名國高中生調查發現,四分之一學生在前一年曾有遭肢體、言語、社交關係等霸凌經驗,其中遭言語及社交霸凌者,自殺風險是未遭霸凌者的2.316倍;遭肢體霸凌者,自殺風險則是未遭霸凌者的1.981倍 。
此外,顏正芳也曾訪談國內500名成年初期(20至25歲)男性同志,發現56%曾在學生時期因性取向或陰柔氣質遭霸凌,成年後自殺風險更是未被霸凌者的1.88倍。受訪者前一年曾有自殺意念、但未執行的比例為16.4%,已有自殺計畫或執行自殺者為14.6%,等於有自殺危險者高達31%。
該兩項研究已分別於2018及2014年發表在國際精神醫學期刊。顏正芳說,霸凌受害者有顯著的高自殺風險,曾有同志男大生因嚴重憂鬱、自殺意念求診,就是因國中時被取笑、毆打,求助家長、老師也無法改變現狀,成年後飽受煎熬;教育單位在預防上應更積極,「不能等到發生後才加以補救」。
顏正芳表示,他在科技部2016至2017年研究中,對嘉義以南6千多名12到18歲的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1千多位學生曾遭同儕以肢體、辱罵、取綽號、被大家排擠或當隱形人等多種形式霸凌;其中以言語形式最多,占22%,其次為遭受肢體暴力10%,其他則為食物、金錢、用品等所有物掠奪,被指使寫功課、跑腿等。
顏正芳說,近年來校園雖成立反霸凌小組,適時介入霸凌事件,但臨床上仍有年輕學生因情緒及適應障礙至精神科門診就醫,不少都是隱形的霸凌受害者、甚至轉變為加害者,因平日父母工作繁忙少互動,個案又不敢向學校反映,往往要到事態嚴重了,才由學校介入補救及就醫,但已對受害者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
從事霸凌相關研究的中山大學教育所助理教授陳利銘分析,現今校園環境不夠友善,導致許多遭霸凌的受害學生不敢講出來,成為霸凌黑數,當局應提供更多有效資源讓學生求助。
陳利銘說,老師對於班上霸凌案件「大部分都知道」,但第一時間的判斷及處理有很大差異。陳利銘指出,國外研究曾發現,有些老師對遭霸凌者忽略不管,「是要訓練他們自行面對解決挫折的能力」。
高市教育局國中教育科長楊智雄則表示,近幾年網路興起,導致霸凌型態複雜化,不僅限於學校天天見面的同儕,加上社群網站的身分難辨識,一旦發生霸凌,散播速度迅速、回響廣大,加深受害學生的心理衝擊,學校介入處理的難度也相對提高。
針對遭霸凌者自殺風險高於一般人,楊智雄說,校園在處理霸凌事件上,除了安置輔導被害學生、懲處加害學生外,也會對兩者進行「關係修補」,降低心理層面傷害,不過該措施對於中學生效果不大。霸凌事件相關學生的人格特質及家庭結構,也是推動反霸凌過程中的重要因素,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