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實力養成   發佈於 2008-08-22 20:21

把握10年大錢潮 搶進股市、房地產

主旨: 把握10年大錢潮 搶進股市、房地產
一九八七年,台灣股市從一千點起漲,一九九○年站上歷史頂端的一二六八二點,其中以金融股國壽、三商銀等都漲到一千多元最為可觀。
當時的國壽常務董事蔡萬才在國壽股價最高點一八五○元到一九七五元之間,陸續出脫手中持股八千多張,賺到一三○億元,正式脫離了二哥蔡萬霖創建的國壽集團,建構自己的金融王國,才有了今天總資產排名前五大金控的富邦集團;而伴隨成長的房地產也是飆到了最高點,三重幫宏國、宏泰與聯邦集團也正式成為台灣最近二十年來的第一代地產王,叱吒風雲政商界,不可一世。
那一波的股市房市狂飆,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財富重分配,不少小老百姓翻身,躋身百萬富翁之列。
之後,一九九五年,中國文攻武嚇後的台股跌到四四七四點隨即彈升,先後在一九九七年與二○○○年看到了兩次萬點行情。這一波鎖定科技股的財富重分配浪潮裡,打造了晶圓雙雄張忠謀與曹興誠等大大小小的科技新貴,台北的豪宅市場也在這波股市推升中興起。
二○○六年末,雖然飽受政治與卡債衝擊,可是全球多頭行情的助瀾總算讓冷冷的台股有了熱度,特別是台灣地產已經炒熱,香港股市在二○○七年初站上了二萬點,摻雜著人民幣升值、北京奧運與經濟成長動能持續的「中國概念」效應難以抵擋。儘管最近台灣股市會受到力霸集團申請重整、中華商銀擠兌風波擴散影響下修,但逐步成多頭格局的台股不受影響,不少分析師都說:「十年一次的財富重分配,即將展開。」
與過去的十年或二十年不同的是,二○○七年即將展開的財富重分配,最大的特徵是「資金行情」與「投資國際化」,在熱錢快速流動之下的投資工具變化得更快,操作手法更需要簡單與有效率,特別是「M型社會」也將成型,如果你錯過了前兩次的財富重分配浪潮,這次可要想法子搭上,否則真的會成為《M型社會》的作者大前研一所形容的「另一邊的窮人」。
四階段策略
一九九六年,郡鼎管理顧問投資總監黃培源出了一本《理財聖經》,開啟了台灣全民理財運動,這本書與後來在台灣發行中譯本的《富爸爸,窮爸爸》堪稱為台灣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投資理財書籍。
黃培源說:「不論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最終的結果就一定是『富人』與『窮人』──決定貧富的,不是你的教育程度高低或工作有多麼努力,而是你的理財行為。」
台灣的貧富差距,十五年之間內由三十一倍擴增為五十倍,原因無他,因為錢滾錢比人賺錢快得多,台灣人壽保險顧問、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解釋:「擴大貧富差距的最原始原因,第一是自由經濟下追求獲利,第二是全球化現象,富有國掠奪貧窮國,所以一定要對人生有所規劃。」
陳忠瑞提出人生脫貧的四個階段與十大投資觀念︰
四個階段
●二十至三十歲╱此時期的理財方式是「大膽激進,多元投資」。陳忠瑞說,這個階段的人生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一半是剛進入社會,在學校時要想好「將來想做什麼」,進入社會之後,要比較快速地縮短新鮮人職場的新手期,而獲得較多的薪資報酬。
但畢竟工作年數不長、資金不足,投資是嘗試性投資,要採的策略是大膽激進與多元,才能多測試許多的投資機會,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模式。大膽投資是「買經驗」,可能大賠或破產,但這些都是磨練投資心術與技巧的必要之惡。
●三十至四十歲╱要積極理性投資,因為這是人生最快速累積財富的黃金十年,不論是個人的專業、人脈、甚至資金,都累積到一定程度。
陳忠瑞強調,這段時期的投資要採取積極與理性投資,特別是人脈的養成,因為這是你的網路,透過人脈可以找到更穩妥的投資工具或操作技術,而且要賺到你的退休金,不要每天都在玩,把積蓄都花光了。
●四十至五十歲╱要平衡、穩健地投資,因為這個年紀的風險承受度降低,「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也變小,不能受傷太重、不能破產,所以投資的資金要拆成兩部分:一半放在與股票相關的風險投資,一半則放在固定收益型的資產例如REITS、店面型商用不動產等收益型產品,即使股票賠了一半,還有七十五%的資產存在。
●六十歲以後╱要採保守策略。到了這個歲數,最多只能拿出二十五%做投資,把投資當成一種防止與社會脫節的資金,輕鬆投資。
十大投資觀念
●投資自己╱投資自己的重點,是讓自己更專業、更順暢地建立社會人脈,所以舉凡女生買包包、美容,或是語文進修、專業知識培養等都是。
●追隨膨脹╱這個年頭是「什麼東西都漲,就是薪水不漲」,陳忠瑞說,以股市來說,每個時期都有一個族群在膨脹,亦即「主流股」,例如二○○一年是流行中概股與高價電子股F4「聯發科、茂迪、宏達電、可成」;二○○二年到二○○四年則是漲原物料;二○○六年為房地產;電子股則是在每一時期都有不同的族群在膨脹。如何先行掌握?方式就是靠著投資自己的專業與人脈。
元大京華證券資深副總經理李雅彬也認為「抓住主流股」非常重要,因為多頭行情一來,主流股的漲幅至少五十%,非主流股可能只漲個十%,何況資金行情之下的資金只會集中在少數主流股上,一旦主流股成型,追高也要買進。
●防止大賠與負債╱如何「見好就收」、克服貪念非常重要。很多人很會賺錢,也很會賠錢,賠光了會很難翻本,尤其是不要落入負債的命運。
黃培源解釋:「不要為了理財而負債,因為一旦負債,就會成了『為錢工作』,所以年輕人最好不要使用信用卡。」他甚至修正了十年前他認為可以向銀行貸款投資房地產的觀點:「我後來的觀察,是最好也不要借錢買房子,如果要借,每個月的貸款金額應該從你原本要付的租金金額推算回去,亦即是你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包括購屋的坪數。」
●投資自己熟悉的商品並簡單化╱這一點是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建議,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管理太多的投資工具,最好是投資自己熟悉的,而且標的內容要簡單化,才能集中心力照顧。
●要有幾個好老師╱陳忠瑞說,這是在發展人脈時,同時要做的「一兼二顧」好方法,最好是每個產業裡都認識到幾位專業人士可以請教,做起投資時省時省工:「事實上不太可能,可是只要 一兩 個產業有幾個專業人士當你的朋友,或付錢請人家當顧問,會讓你事半功倍。」
●錢不要擺銀行╱根據統計,台灣的一般家庭有四十一%把錢放在銀行的定存或活儲,有錢人放在銀行裡當存款的比例不到二十%,而這群堪稱「有錢人」的定義是年所得在一百萬美元以上,台灣約有六萬人,在亞洲地區排在日本、大陸、香港、印度、韓國、新加坡之後,為第七位。
陳忠瑞說:「這些有錢人每年平均財富增加的幅度為八%,其中大陸更多達十八%,有錢人以投資方式增加財富的速度之快可見一斑。」黃培源也認為,M型社會另一端窮人的主要特徵,就是「存錢、負債」,何況通貨膨脹會吃掉利息,加上銀行利息的報酬率可說是所有投資工具裡最低的,「銀行存款只要保持二個月的生活所需就夠了。」
●克服套牢恐懼,即早理財╱說到存款,由於民族性使然,台灣算是全世界最會儲蓄的地區,很多人投資經過前兩波的財富重分配慘賠後,還是會回到這個最安全的避風港裡。
黃培源則認為,投資並沒有穩當的配置方式,一旦投資一定會犯錯,最重要的是「冒險,才有報酬」,「就像打棒球一樣,再強的打者都會揮棒落空;而且只停留在紙上研究,不上場練習揮棒,就永遠賺不了更多的錢。惟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拿太多的錢去練習揮棒。」
黃培源建議,理財行為愈早愈好,根據歸納,人要經過二十年的投資洗禮,才開始可以較精準地掌握先機與控制風險,像巴菲特在十一歲時就開始買股票,所以他比同齡的人更早累積到上億財富。
但是你一定會問,年輕時根本沒錢可以理財啊?答案是「錯」,因為現在有不少的工具都將投資金額小額化,定期定額的共同基金就是;而且年紀到一定程度後才開始做投資,會因為本身有些累積的財富,投資手筆會比年輕人較大,卻因為經驗不足,反而更容易套牢大賠。
●建立全球布局╱這是與過去二十年最不一樣的理財觀念,一是台灣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獲利最佳的投資工具股市與房市,報酬率已不如過去。
黃培源分析,過去的二十年,台灣房地產與股市平均有二十%的報酬率,未來可能頂多十%,所以該把錢擺在經濟成長率高的國家,像是大陸、越南等新興地區,何況過去兩年全球股市都在漲;不過,今年的台灣股市很有機會往上推演補漲戲碼。
●避開群性,勇於認錯╱李雅彬說,人有一項投資行為很有趣,就是「群性」,看到有朋友買了股票才敢進場,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擦鞋童理論」:等到街邊不懂股票的擦鞋小弟都在談股,就是行情結束之時。
所以,要賺到錢,一定要比別人早一步進場、早一步出場;此外,就是要「認錯」,一旦發現買錯股票,一定要認賠出場,以免賠得更多。
●一定要執行╱股市裡當操盤人資歷近二十年的康和證券自營本部投資總監廖繼弘說了個真實的笑話,也是投資人常犯的毛病:「我們有個交易員常常懊悔,呵!這支我昨天有看到,那支我昨天也有看到……,結果鍵單的小姐忍不住吐槽:『黑板在我前面,我每一支都有看到!』」
以上這些觀念與理財規劃,說穿了非常簡單,但是多數人還是在貧窮裡打轉,關鍵點就是執行力,因為成果預測╳執行,預測一百分卻不敢執行,成果當然等於零,沒有恆心、毅力執行,仍是空口白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