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者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09 19:38

兩岸交流30年 10萬家台商為大陸創造4,000萬個工作機會

首屆大陸台資企業產品展銷會9日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落幕,這場由大陸國台辦策劃的展銷會,分成發展成就展和企業產品展銷兩部分,除展示30年來台商在大陸的發展歷程,也藉此高度肯定台商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在兩岸關係中所發揮的正面作用。
首屆大陸台資企業產品展銷會名義上是由兩岸企業家峰會和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主辦,但據了解,背後的總籌劃為國台辦,是大陸紀念兩岸民間交流30周年的主要系列活動之一。
整個展銷會共分四個展館、展覽面積約3.2萬坪,共有來自全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83家台資企業參展。相較於外貿協會從2009年至2016年連續舉辦八屆的南京台灣名品交易會,側重為台灣中小企業拓展大陸內需市場,這次大陸台資企業產品展銷會更多是為展示過去3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的成果。
在「大陸台商台企發展成就展」中,國台辦將台商大陸投資區分為四個階段:起步發展階段(1980年至1991年)、快速發展階段(1992年至2000年)、平穩發展階段(2001年至2007年)、轉型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
根據展場上的介紹,1979年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告實行和平統一大政方針,開啟了台商大陸投資的第一階段。根據現有資料,早在1981年、1982年,福建漳州、廣東深圳就相繼有台資企業設立。其中,1981年7月1日,由台商張正光與漳州市詔安縣西山農場共同成立的「詔正水產聯合公司」,被視為是大陸首家台資企業。
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兩岸打破隔絕狀態後,台商赴大陸投資掀起第一波熱潮,這段時期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沿海,產業別多為製鞋、家具、食品等勞力密集型製造業。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大陸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台商大陸投資也掀起第二波熱潮。在這段時期,台商投資區域開始從廣東、福建向上海、江蘇、浙江等地擴散。投資領域仍相對集中在製造業,產業群聚現象日益明顯。
2001年兩岸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儘管當時兩岸關係因前總統陳水扁執政而陷入低迷,但仍出現另一波台商投資熱潮。這一階段,包括富士康、仁寶、廣達、緯創、英業達、華碩、宏碁、明碁等台灣電子大廠紛紛佈局大陸,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也在大陸逐漸形成世界級IT產業「集聚帶」。
2008年後,隨著兩岸實現直接三通,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制度化進程快速推進,台商投資保持平穩發展。此一階段,台塑、台積電、聯電、力晶、上銀、友嘉等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紛紛在大陸投資建設重大項目。大陸台資企業也開始進行轉型升級,拓展內需市場,並進入大陸的金融、醫療、健康養老等產業。
根據會場上提供的訊息,截至今年9月底,大陸批准台資項目累計超過10萬個,實際使用台資累計超過660億美元。若加上經第三地的轉投資,台資項目、實際投資金額都遠超過上述統計。
大量台商投資也帶動大陸的出口。2015年全大陸出口金額前十大企業中,有七家是台資金額;前100大出口企業中,也有29家為台資企業。據統計,截至2016年上半年,台商對大陸稅收貢獻約人民幣1.6兆元至3兆元(約新台幣7.2兆元至13.5兆元)。
此外,台資企業還為大陸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根據專家評估,台資企業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超過1,000萬個,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更高達3,000萬個。台資企業投資大陸,同時促進了大陸農業、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與創新。
國台辦在會展中也充分肯定,台商與台資企業過去30年來,在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推動兩岸三通、支持「92共識」,以及參與兩岸各領域的交流所發揮的「正面作用」。
展覽的結語稱,「廣大台商台企在大陸投資興業,實現了自身發展,也在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兩岸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是大陸經濟社會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