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尼尼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5-18 14:25
陸第三產業崛起 成港媒焦點
中央社 – 2014年5月18日 上午11:34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香港媒體16日廣泛報導了大陸手機商小米公司的產品發布會,儘管版面各有大小,但似乎都傳達一個訊息:大陸手機商迅速崛起。
曾有券商說,小米的成功,固然是這家公司及雷軍的創業神話,但這起成功個案的背後,卻也顯示大陸第三產業的崛起。
手機既是製造業,也涉及網路資訊、支付和遊戲等軟體,屬於第三產業。
市場人士說,香港主權轉移後,隨著愈來愈多的大陸國營企業來港上市,本地投資者多了選擇。
在陸企尚未大規模來港上市時,港人的選擇較少,以投資本地房地產及銀行業為主;後來陸企來了,投資者有更多機會購買不同行業的股票,例如銀行、煤炭、鐵路、房地產、造船、農業和礦產等。
這些行業中,各種產業都有。
在歐美金融風暴爆發前後,香港媒體報導大陸經濟及股市的焦點,離不開上述行業。但去年初起,本地報章的焦點幾乎都集中在手機和網路科技業務等第三產業上。
在手機方面,除了小米,同樣生產手機的陸企中興、華為及聯想等也搶占了重要版面,而它們的合作夥伴比如奇虎和酷派,也開始呈現在讀者面前。
大陸電商阿里巴巴及騰訊的新聞更多了。去年起,本地媒體就不斷報導阿里巴巴有意來港上市的傳聞。
至於騰訊,近年一直是本地投資者及媒體討論或報導的「股王」。
騰訊的業務有網路通訊及遊戲等,如微信、QQ等即時通訊軟體。騰訊於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當時的發行價是港幣3.7元。
上市後,騰訊股價節節攀升,踏入2014年就衝破港幣500元。近日,騰訊把股份一分為五,16日每股收市報港幣106元。
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等陸企的快迅崛起也為港股帶來漣漪效應,一些被上述陸企收購的小型上市公司,或是零組件供應商,都成為券商追捧的對象。
有分析指出,上述公司近年占據香港媒體經濟版面絕非偶然,應是大陸第三產業崛起的現實反映。
根據鳳凰網的報導,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和天貓網於2012年的交易總額突破人民幣1兆元,相當於2011年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
大陸國家統計局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大陸產業結構已出現歷史性變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提高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可以說,第三產業不但成為大陸吸納勞動力的產業,也是未來經濟成長的潛力所在。
從事體育娛樂的上市公司智美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任文近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隨著大陸逐漸富裕起來,參與體育娛樂的人愈來愈多。
對於這種第三產業的市場潛力,她說,即使以10倍成長計算也不足夠。
網上資料顯示,去年智美的淨利潤為人民幣2.32億元,如果大陸市場確如任文所說如此巨大,那麼,智美的利潤也應有很大的想像空間,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來港上市的大陸第三產業愈來愈受投資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