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5/16/51677.jpg)
-
宏如 發達公司總經理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03-22 10:15
用『適性』掌握自己的性格
用『適性』掌握自己的性格
台灣有句俗話說:「站對山頭,勝打拳頭。」十九世紀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也說:「性格決定命運。」適性與否確實會對每個人的一生帶來關鍵性的影響。蓋茲創設微軟公司成功以後,很多人都稱讚他爸爸老蓋茲生了個天才兒子,老蓋茲在《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Showing Up for Life)一書中提到:「和我兒子一樣聰明的人很多,但我兒子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具有一股熱情,能夠鍥而不捨地追求理想。」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和蓋茲沒有兩樣,只要做的是符合自己個性的事情,就容易產生興趣,燃燒起熱情,越做越起勁。相反的,如果做的工作和自己的本格不搭,或者交了一個和自己性格無法相呼應的朋友,恐怕很快就會覺得索然無味,熱情也會一點一滴消失。
全球知名的企業家郭台銘以整合、代工見長,創造了鴻海集團,而賈伯斯則以創意、行銷帶領蘋果電腦成為資訊業的巨人,兩者的特色完全不同。如果把他們兩人的位置對調,由郭台銘經營蘋果,由賈伯斯負責鴻海,恐怕兩個集團的營運內容會和現在大大不同,而且規模也會相差很多。
相同的,如果三國時代的劉備把諸葛孔明派去當將軍,上陣殺敵,或者拜張菲為軍師,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恐怕《三國志》就要改寫成《兩國志》了。以色列籍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戚凱羅二零零八年到台灣成功大學和學生座談時說的最為直戳了當:「如果你在做的不是你喜歡做的,馬上停止,別再繼續做下去。」
「適性」是成功的第一步,首重「知己」,一個人必須先了解並掌握自己的性格,然後才能依此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情。可惜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向蘇東坡的詩句一樣「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對自己的性格看似了解卻又不是那麼確定。因此,試著從往聖先賢的智慧裡找答案,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應該是個不錯的方法。
事實上,傳統中華文化學說之中確實存在著許多適性方面的論述,值得我們參考。例如蘇東坡在《論養士》中將人才分為智、勇、辯、力四種,也就是善於謀略規畫、做事勇於開創果敢、長於溝通協調和專於技藝職能等類別。至聖先師孔子對於學生的個性也有相當深刻而獨到的觀察,例如在《論語》中,他評論子貢是豁達的人、子路勇敢果決、孔子並依學生特質將課程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科系,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