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2/46/24640.jpg)
-
萬鍾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3-06-28 22:24
品人生:捨得才見風景
本帖最後由 萬鍾 於 13-06-28 22:26 編輯
捨得才見風景
專訪-蔣勳
作者:盧怡安(商業周刊)
台灣當代能同時 拿文筆、畫筆、麥克風,且都受 到大眾喜愛的,首推蔣勳。他從 三十年前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開始,對台灣美學產生影響 力, 直到現在成為科技人都喜愛的藝術講者。但三年前大活躍的蔣勳,略微沉寂,許多人不知道他當時心臟病發,在鬼門關走一 遭。然而,今年四月六日,他在 病後首度重啟畫展《春分》,一 派開朗。
我們感受到他走 至秋分的人生,卻有著春分的氣 息。
2010年十二月十八 日, 蔣勳記得好清楚。那天台北很冷,走到林森北路八巷口,他突 然臉色發白,卻不自覺。學生見 狀立即要送往台大,他還心繫著 當晚要請雲門舞團二團去他最喜歡的餐館。幸好,學生不理他; 幸好,送到醫院時,有經驗的值 班醫師立刻要他不要說話躺下; 幸好,剛做完心導管手術的醫師還在。他剛聽到:「醫生還不要走,又來了一個。」就失去意識。這一連串幸運救了他。
動完大動脈手 術,「綁」在床上住進加護病房 的那 四天,是他人生最大的震撼。「我躺在床上,聽到一個人大哭,就知道有人又送出去了。一天好多次……。」每一聲哭都 是一次撼動,「我徹底感覺到生 命 的無助跟無奈,跟這個時刻的絕對孤獨。」「如果我不是綁在床 上,我這麼雞婆的人一定會下 床,也許去安慰他們,抱抱他 們,講幾句話。但那根本是自 大,我其實沒辦法做,也不見得 有什麼幫助。」
他也心想:「我 還會再回來這個肉身嗎?如果再 有這個肉身,能不能領悟多一點 事情?還是我仍有很多的執著跟 放不開?」
出了院,蔣勳並 不像許多人那樣,倦了、靜了、 悲哀了。反而,有一些小小的新 芽,在他身體裡緩緩的長出來、 動起來。
一者是幽默的芽
「學生都知道我 以前兇到什麼程度。」蔣勳自己 講了都莞爾。他從法國學畫歸國 後,在淡江大學教書,擠了滿滿 一房間的學生。某個女生坐在第 一排中間,卻在上課畫眉毛、夾 眼睫毛。「我就很生氣說,你給 我出去!同學都嚇呆了。」可是 現在,蔣勳說,「我會走過去 說,我幫你夾好不好?」「以前 的嚴厲,其實是不夠自信。」他 細細回想,「(病)過了以後會 感覺到,生命真的可以有一種 幽默去包容。」
二者是大方的芽
以前老師給蔣勳 一只老墨,鑲了珍珠。他一直捨不得用,但每次學生來他都會拿 出來炫耀一下。病後一天,他突 然動念打電話給那學生,把墨送 給他。
「幾十年來早上 起來我都在讀金剛經,可是我不 知 道捨不得的意思是什麼。可是如果我那天不是那麼命好被救回 來,所有我愛的東西沒有一樣可 以帶走。這讀佛經沒有用,要真 的在病房、在急診室才懂。」
他曾在大陸徽州 買的另一只老墨,原本也同樣捨 不得。
「磨起來、畫起來是什麼感覺?我根本不知 道。」癒後,開竅了,大膽的用 起來。當然,當那只寫著「黃山 松煙」 的墨,越磨越逼近題字的下緣, 他還是緊張,用完就沒了。可是把苦心珍藏真的拿出來用,那心情是活潑的、舒坦的、過癮的。
我們選在春分那天拜訪他,初雨乍晴。他用那墨寫了「春分微雨」四個字,大方 送人。過了一週我再去,遇上地 震,蔣勳略凝重的又寫下:「今日地震,願天下眾生無事。」書法是種生活習慣,不見得挑什麼 大場合,隨筆創作開心不就好 了。
三者是開心享受 的芽
蔣勳病後被規定 要早起、每天要走一萬步。一開 始他配戴心跳表、記步器,做功 課的意味比較重。他得注意心跳 什 麼時候變快,還要刻意的讓它跳到每分鐘一百三十下。
沒想到,他因此 了解每天何時日出,哪裡上坡, 哪裡和緩,哪裡岸邊有個小灣, 適合坐一下,聽聽潮聲。春分那天,他準確的說:「今天五點零六分就日出了。」他從關注自己 身體,轉而留心過去未注意的外在細節。那些表都不重要了。他 每天非常享受在從家裡走到畫 室,再原途折返的過程。
「我是在亂玩 啦。 看看地上的黃槿花啊,最近苦楝開了,我就去看苦楝啊,嘗試去畫一下。」「苦楝的花很小,顏色又那麼淡,木棉花開的時候, 那麼鮮豔,它在旁邊大家都看不見了。但是那種像霧一樣的紫 色,你不覺得就是莫內(的筆 法)嗎?」在畫室,我們在旁聊著,蔣勳安靜的修著一幅畫了好 陣子的畫,不自覺的就把苦楝的粉彩,加在人物的光影裡。
其實他住八里已 經三十年了,而苦楝也一直在 那。 但近來才慢慢覺得,生命裡可以抓住的不多,抓到一件,哪怕再小,就很幸福。
人稱美學大師的 他,也感悟的說:「藝術不是首要,生活才是。」「如果你留心 聽到春天裡的鳥叫,薩提(編 按:法國一位與德布西同期的音 樂家)就不難懂;如果你看得到 春天一片葉子上的光,莫內你也 懂了。」
「我覺得越來越 好,那種開心哦,」蔣勳眼裡都是笑,還炫耀他的老人優待捷運卡,「我跟朋友說,不要怕進入中年、進入老年,進入真的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