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鍾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1-12-20 10:10

品人生: 用無心,達成無的境界

轉載文章
用無心,達成無的境界
《老子‧莊子‧孫子》陳又德
莊子在〈知北遊篇〉中,有以下兩段寓言故事,充分描述無為而治的真理。
莊周講了一個故事,他說:
楚國大司馬家中,有位打製帶鉤的工匠,年紀已經八十多歲,但是他打出來的帶鉤,光芒四射,完美無瑕。
大司馬問:「你打出的帶鉤如此的精巧,靠的是技術,還是打帶鉤也有其奧妙之道呢?」
工匠答:「是啊,打帶鉤也有其道啊!我二十歲左右,就很喜歡打帶鉤,我打帶鉤的時候,精神專一,眼中除了帶鉤什麼都不再吸引我,我的心完全專一,就是這樣才能訓練出真正技術的。所以現在,我已經不必再用心,我的心自然便專一了,這樣的心,打出的帶鉤便完全合乎自然之道,光芒絲毫不失了。」
另一則故事,他寫道:光曜問無有:「先生究竟是有呢?還是無呢?」
無有不回答。
光曜看他不回答,只得自己仔細的觀察。光曜看來看去,只覺得無有空空洞洞的,看也看不見什麼,聽也聽不見什麼,用手去摸也摸不到什麼。
於是光曜理解了,他表示:「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我只能夠用心來做到這無的境界,只能嘴巴談空無,卻不能夠無心去達成這個無的境界,要做到這種無無的境界,到底要怎麼辦呢?」
《般若心經》中,便表示不但要無無明,還得無無明盡。不可以追求無,追求本身已是「自我」了,有自我便不可能空無。空無是自然達成的,無法努力的,這種徹底的無努力,能量才能爆發,才會有真正浩瀚無邊的力量。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