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3-24 11:10

台船五年虧136億元 股東注資還能賺回來嗎?

就在航運股飆風再起之際,台船(2208)4.5億元增資案卻在市場引起話題。傳言原始股東看到去年虧損金額嚇到不敢認購,事實上台船的增資案本來就已排定由國發基金等公股資金入股,透過資金協助全力朝國艦、風電轉型。
不過此話題也令人好奇,台船最壞情況過了沒?受到航運景氣在過去十年低迷影響,台船因為是造船業,在航運產業中屬於景氣落後指標,從2016年起台船陷入虧損窘境,五年內總計虧掉136億元。

對於台船連虧窘況,董事長鄭文隆曾描述其回鍋擔任董座的目的。他表示,「我回任董事長是為了救台船,必須讓這家老公司轉型、業務多角化,過去商船比重高,未來一定要轉到國艦及風電,不要每隔10幾年就因為國際景氣循環造成員工極端的痛苦。」。

鄭文隆看透了問題,決心發展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工程,搭上總統蔡英文的國防自主與再生能源政策,台船像是抓到了風頭浪尖,進而奮勇邁進。但首先就是要先有充實的銀彈發展新事業,也因此才會有增資計畫。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黃淑惠/攝影
2018年,台船面對全球航運市場低迷所造成的巨額營運虧損,進行減資再增資行動,先減資43.06億元,資本額由74.35億元降為約31億元;隨後透過私募和現金增資,資本額提高為47.3億元。

跨入今年,台船為充實自有資金部位,經獲行政院同意、啟動第二次增資案,正按課操表如火如荼進行中。依據規劃,台船此次增資發行普通股4.5億股,發行價格為每股17.5元,預計可募集的資金總額約78.75億元,依規定,將提撥10%由員工認購,另有10%採公開承銷,其他的80%股權由原股東按持股比例認購。

17日走完第一階段的原始股東認購流程,包括經濟部、中鋼(2002)、中油、行政院國發基金、耀華玻璃、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等均通知放棄認購後,18日進入洽特定人身分認股的第二階段。

當天上午,銀行方面確認國發基金已把認購款項匯進台船專戶,隨即下午時刻,耀華玻璃也跟進,完成撥錢動作,至於規劃為第三個認購特定人的國防工業則於19日進行匯款,三大特定人認購資金全數到位。


台船此整個增資作業走完後,國發基金的持股將由目前的8%提高為近15%,取代經濟部成為台船最大股東,經濟部由現有的22%減為12%。

去年對台船來說本來是一個轉機年,惟受到商船訂單船價相對偏低,以及新台幣匯率急升等波及,導致功虧一簣,步入連五年賠錢。

而進入2021年,台船布局的國艦國造業務正步入關鍵期,營運比重升達約七成,挹注今年前二月均有獲利,累計稅前盈餘0.24億元,正朝全年虧轉盈目標邁進,欲走出連五年虧損陰霾。

從訂單上看,台船指出,台船先前逐步拿下的五、六百億元的國艦國造業務正加速發酵,像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和海巡署下訂的1000噸和4000噸級巡防艦正相繼開工,至於國造潛艦(IDS案)所建造的封閉式專用廠去年底完成,也隨即展開建造,可為長期發展提供穩定成長。

風電方面,由台船環海委託打造的本土首艘自製的離岸風電大型浮吊船,去年第三季正式開工後,今年正持續趕工中,造價約75億元。預計2022年底完工、2023年投入離岸風場水下基礎安裝工程,可為母子兩公司營運增新動能。

同時也加緊切入設備生產、運維和變電站、防蝕區塊,並陸續布局成形,預計新業務將可自明年開始有所進帳。

面對世界船廠擴增、削價競爭情形屢見不鮮,台船雖然有世界頂尖的造船技藝,無奈就是抵不過新興船廠的低廉人力成本衝擊,如果繼續守著造商船的老路,每當面臨一波波航運不景氣的浪潮來襲,台船只能在垂死中掙扎。

按台船內部規劃,未來國艦國造業務占營運比重希望能保持在六成以上,而離岸風電工程和商船建造業務則以不到四成比重適度配調;較為特別的是商船訂單將以賺錢為前提,不再像以往只為求工作量硬著頭皮接單,這樣的策略是否奏效,今年業績將會告訴投資人。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