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震撼,投資人2021年可望重拾拿手本領:依據未來預期獲利折算合理股價。在估算過程中,投資人勢必會把疫情過後的強勁復甦納入考量,但也別忘了疫情前的憂慮仍將揮之不去。
霸菱首席全球策略師兼霸菱投資智庫主管柯睿思(Christopher Smart)表示,短期來看,確診病例升高勢必促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抗疫限制措施,意味這個冬季將令人備受煎熬。但隨著有效的疫苗接種在歐、美展開,市場分析師不必再偽裝成業餘流行病學者胡亂臆測,可回頭剖析經濟數據、檢視盈餘報告,並大略評估政治風險。美國投資人將得緊盯就業市場療傷止痛、企業資產負債表承受的新風險,以及中國與國際緊張關係復熾。
投資原本就比較像是藝術,而非科學;在疫情來襲觸動大規模政策反應時,需要做更大膽的假設,卻只能依據幾乎是猜出來的估計數字。分析師沒輒,只能漫天思索民眾何時才會擺脫恐懼。何時會恢復出門購物?何時會再搭火車?何時敢再握手?
寒冬過後,經濟復甦可望隨疫情恐懼消散而加速。市場此刻價位雖高,但或許還有進一步上漲空間,反映紓困效應和凱因斯所謂的「動物本能」。屆時,會見到民眾樂得慶祝開趴,積壓已久的購物需求大爆發,延遲多月的旅遊重新出發。
不過,柯睿思提醒,投資人很快就會察覺,疫後「新常態」其實與「舊常態」很相似——昔日舊傷尚未癒合,疫情又添新傷。
跡象已浮現。美國就業數據不再像春季封鎖抗疫期間那般劇烈擺盪,已回歸令人熟悉的漸進成長模式。許多工作機會失而復得,但就業成長動能隨疫情升溫而減緩,初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回升,單周數據升向100萬人。對為數日增的長期失業人口而言,要找到穩定支付薪水的工作,難度愈來愈高。
新一輪紓困方案指日可待,但歷經國會延宕數月又遭遇冬季封鎖限制再起,就業復甦步調勢必更緩慢而艱辛。還記得嗎?早在多數人聽聞「新冠病毒」一詞前,經濟預測師就擔心全球成長將停滯。阻礙經濟成長的長期逆風,包括人口結構改變、科技創新、過度儲蓄造成的挑戰,都不會隨疫情平息而消失。
隨著總體經濟數據勾勒出更光明的前景,企業也一改疫情高峰期完全不發表財測的做法,恢復提供盈餘預測。儘管有些可能是為穩定股價玩的遊戲,但這熟悉的遊戲讓投資人能推估預期獲利,作為評估股票估值是否合理的參考。
許多風險性資產在疫苗問世的欣喜氛圍中漲得更高,但柯睿思認為,不久後就會變成選股者的天下,以能慧眼挑出贏家、篩掉輸家的投資人占上風。既然大企業握有充沛的短期流動性,分析師必須明辨哪些公司的商業模式,在工作、購物和旅遊型態改變的疫後新世界,仍能確保長期償付能力屹立不搖。有些企業可能加碼投資遠距上班技術,藉此提高利潤率;有些企業可能把過剩的資本回饋股東;其他企業則可能忍不住誘惑,把錢投入日後可能出問題的併購交易。
疫情過後,投資人不必再一面盯公衛網站數據,一面狂猜復甦走勢會呈現何種字母型態。然而,面對世界秩序繼續崩解,仍有全球政治風險需要評估,這也絕非易事。各國在財富、科技素養、國際事務參與度方面的鴻溝,已因疫情而進一步擴大。(延伸閱讀:
會員專屬/景氣復甦型態為何?英文字母大會串)
最棘手的莫過於錯綜複雜的美國與中國關係。在新冠病毒起源爭議引爆口水戰和交相指責後,美中關係變得更複雜而情緒化了。同時,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雖承諾與友邦重修舊好,但許多盟國已對態度從「兼善天下」轉為「獨善其身」的美國起了疑心。況且,其他可能拉高股價折現率或油價的挑戰仍長長一大串,包括氣候暖化加速、網路安全崩解、中東緊張關係等等。
新的一年,投資人在疫情退潮後的股海航行,必須面對「新的舊常態」:有同樣的險灘必須避開,還得留意一些可能變得更凶險的暗礁,例如經濟成長減速、商業模式轉變,以及全球緊張局勢日益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