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diant 發達集團專員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6-09 17:42
“中部崛起”龍頭——武漢日新月異內陸城市
“中部崛起”龍頭——武漢日新月異內陸城市
中國經濟的希望 武漢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是中國中部地區湖北省的最大城市。武漢人口以890萬比首爾略少,城市面積卻是首爾的14倍。這麼大的城市除了開往香港和臺北的航線,國際航線只有通往仁川的航線。
相反,旁邊的國內線候機室就大得多,也熱鬧得多。開往中國各城市的航班占滿了機場的大螢幕,令記者頓時感到以內需為基礎的中國內陸中心武漢的威望。
今年31歲的東北吉林省延邊的鍾國棟為上大學10年前來到這裏。他說:“我上大學的時候武漢是個大而舊沒哈看頭的城市。”然而最近幾年武漢高樓林立,日新月異,令人刮目相看。
鍾國棟大學畢業後在武漢的一家保險公司供職,並成了家。他的弟弟鍾國平也在北京讀完大學後到武漢在一家電腦公司就職。說是還打算過兩年把住在延邊的父母接到這裏來。他相信武漢大有希望。
▲中國的中部內陸城市武漢已成為內需中心地區,在出口銳減的全球經濟危機中,武漢仍延續著兩位數增長。包括武漢所在的湖北省的中部地區6省的發展起步晚,但其來勢兇猛。
中部6省的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26.7%(3.5億),農業產量占中國農業總產量的30.8%(1.4468億噸)。但中部6省經濟水平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1.4743萬元人民幣,低於全國平均值(以2007年為准,人均1.8934萬元人民幣)。中國東部沿海城市憑藉出口貿易取得了高速增長。由此,中國政府相繼推出了大規模中部地區開發政策,以扶持落後的中部地區。繼“西部大開發”、“振興東三省老工業基地”政策之後,中國政府第三次出臺旨在發展落後地區的“中部崛起”。
武漢是連接南北線(廣州-北京)和東西線(連雲港-烏魯木齊)的鐵路樞紐,也是連接上海至重慶的水路運輸基地。武漢市為應對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正在構建預計於2010年竣工、集裝箱年均吞吐量可達100萬TEU的集裝箱港。
2007年中國國務院將湖南長沙和湖北武漢指定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湖北省計畫把包括武漢市在內半徑100公里以內的8個城市開發成一個城市圈,在武漢正在進行總長70公里的3條線路地鐵工程,大力整治市區。2003年湖北省的財政開支只有540億元人民幣,而2006年和2007年分別增至1047億和1256億元人民幣,翻了一翻。
國有企業湖北良友食品公司的職員趙明光說:“我去過韓國,也經常出差去已經相當發展的北京上海等地,可是在我看來,武漢的機遇多得多。”
除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投資外,香港資本的大舉湧入也掀起了武漢的開發熱潮。總公司在美國紐約的房地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1988年早已登陸中國建立了16個分公司,但是到了2007年才打進了武漢。由此可見,武漢的發展啟動很晚。世邦魏理仕武漢分公司的黃英波說:“隨著新世界百貨集團等香港資本的引進,武漢的房價一度暴漲。最近因全球蕭條的影響,呈現下跌之勢。”
即便如此,中國內陸中心——武漢倖免了全球蕭條的正面打擊。在世界各國因全球金融危機消費萎縮的今年初,武漢的春季期間消費卻同比增加了18%.中國GDP減至6.1%時,武漢卻增加了9.5%(湖北省為10.2%)。武漢市商務局的陳漢說:“兩位數增長的內需一直在支撐著武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