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鍾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5-04-17 21:20
品人生:成大白明奇教授 憂心失智症的照料
以罹患早發性、遺傳性基因變異的阿滋海默症為主角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小說原名Still Alice)」,讓外界得以一窺其掙扎與無助等內心世界、病程演變外,也探討照顧者的壓力與抉擇、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醫師暨成大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指出;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照護問題值得重視,不僅要關注醫療,重要推動社會友善、建構社區互助網絡,如果不能妥善照料失智症,恐影響國力。
白明奇教授指出,失智症多發生在65歲以上,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在他的門診裡也不乏有4、50歲的病人,甚至還有30多歲即發病,由此可見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我想念我自己」主角愛麗絲,即是少見的早發型患者,隨著病情惡化,她逐漸失去記憶,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等;國外研究,早發型患者多屬於基因遺傳,至於6、70歲才發病者,基因突變或遺傳的因素較小。
白明奇教授透露,隨著不斷的宣導,社會上對失智症已有較多的認識,影響所及,很多5、60歲的人不免擔心罹患失智症,門診就有不少民眾自己「主觀認定(出現健忘、焦慮、注意力退化等)」可能得了失智症而求診,成大醫院現約有100多位50歲上下的主觀認定而求診者,經過 2年追蹤,其中確有腦萎縮病變者,但也有不少是屬於過度焦慮或更年期症狀。白明奇教授並不反對主觀認定者去求診,他建議求診時最好有客觀認定者(家人或朋友)一起前往,會更有利醫師判斷。
失智症,藥物治療成效不彰;不過,國內外的研究發現,認知功能訓練可以提升老人家的認知功能,降低羅患失智風險;白明奇醫師早在10年前即提出,預防失智症應該推廣「三動二高」--頭腦要動(從事心智活動)、從事休閒活動(多到戶外,與人互動)、從事有氧運動(養成運動習慣、促進新陳代謝)、高度學習(不斷吸收新知)、飲食清淡多吃抗氧化食物。
雖然多數失智症65歲以後才發病,事實上,失智症早就悄悄侵蝕患者,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患者約50歲時腦部已經開始出現病理變化,一般而言,確診罹患失智症的病人,平均仍可繼續存活7至10年;基於失智症迄今的治療,只能延緩病程進展,患者及其家人,除了要盡可能早發現、早治療外,還要學習與疾病共處,社會上也要建立起互助網絡,與失智症共存,對家屬、照顧者伸出援手。
白明奇教授表示,失智症好發於6、70歲,其子女正處於中壯年,值工作、事業巔峰,孫兒輩可能還未完全獨立,長輩罹患病程持續惡化的失智症其承受的壓力可想得知。「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愛麗絲的丈夫,最初不捨、盡可能耐心照顧,但最後仍不免感到挫折,而當有機會爭取事業另一波高峰,卻被子女質疑將棄妻子於不顧;可說是照顧者身心俱疲的最佳描述。
白明奇教授認為,社會要學習與失智症共存,建立起照顧網絡,協助家屬,大家一起照顧;失智症者可能重複買相同物品,一再迷路,此時社區店家或許可以建立一套機制,讓家屬可以換貨;社區的人們若見疑似迷路者,也都能警覺並於第一時間通知家屬或相關單位。
【大成報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