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良榮 發達集團副董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4-08 16:23
銀行整併不如創造金融大餅
1102422 台灣金融業有很大成長空間,但台新併彰銀所引發爭議,讓銀行整併與金融業發展兩個不必然有關聯議題,被同時炒作,好像變成是同一個問題,我相當不以為然,有必要先澄清銀行整併必要性,在銀行整併成本效益,砝碼真的就在效益這邊嗎?難道我們可不顧及銀行整併在當下的重大成本可能不利於金融業發展。
整併效益仍有疑慮
一般而言,倡議銀行整併理由如下:銀行家數過多,同質性高,只能惡性競爭,導致獲利普遍不佳,因而每家銀行規模太小,無法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對此有4點質疑:
1、銀行獲利偏低可能跟金融業開放程度、資產品質、管理能力、股權結構(公股比例)乃至經濟發展程度有關,與銀行業競爭關聯不明顯。
2、競爭屬良性還是惡性很有爭議,競爭是好是壞可以是否發生因競爭而有不公平甚而違法亂紀情事作判斷,但銀行是受到高度監管、保護的產業,很難想像在政府眼皮下,可以惡性競爭到弊端叢生,經驗顯示,銀行弊端多與銀行競爭無關。若無法明確指出銀行競爭屬性為惡,就只能相信經濟學教科書所述,競爭刺激產業進步,降低價格,直接造福作為金融服務消費者的我們。
3、銀行同質性高的問題不會因整併而降低,現行整併銀行目標似以具互補性的銀行為對象,將異質銀行加以整併,顯然只會更增加整併後銀行同質性。要使銀行服務多樣化,需要銀行及金融監理機關共同努力開發新產品及深化風險管理,銀行整併只讓大家分心。
4、民營銀行整併自有其經濟動機,若有利可圖,縱使政府限制乃至社會大眾口誅筆伐也無法阻攔,若無利可圖,縱使政府鼓勵亦不可成,對此不宜下太多指導棋。至於民營公股銀行整併複雜,二次金改痛苦經驗使主事者無不投鼠忌器,這次台新併彰銀喧囂更形同宣告未來不太會有人再敢提民營公股併。
擴大產業各自打拼
看來就只剩公股銀行彼此整併選項,但亦有不小難處,公股銀行是政府長久來下達財金政策的顯性及隱性管道,利益相關者糾結不清,很難以一般政府組織再造的做法進行整併,需要充分研究及絕大魄力才能為之,整併後公股銀行要發揮其綜效,更將是擴日持久之事,對此政府準備好了嗎?
要擴大銀行規模,理想方式是擴大金融業,各銀行在動態成長大環境各自打拼,勝者可不受政府輔導正大光明取得其應有市佔。
現今兩岸金融合作正處一觸即發階段,不宜將精力轉到圈地整併,應有美國先民開發大西部的氣魄經略兩岸,創造全新金融大餅,合理銀行規模將自然呈現,十多年的銀行整併問題實在不值得再沒完沒了空談下去。
1102423
鍾經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