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2-04 07:39

把餅做大是新內閣優先課題

把餅做大是新內閣優先課題
內閣改組大致底定。繼總統府宣佈江宜樺接任行政院長及毛治國接任副院長之後,昨天迅速確定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兼任經建會主委,華航董事長張家祝接掌經濟部。由於台灣經濟正面臨嚴峻的內外挑戰,整體景氣低迷不振,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下滑亟需進行結構性轉型,庶民大眾和企業經營者普遍對未來充滿焦慮,此時新內閣能否提出有效對策,扭轉當前困頓的情勢,自是備受國人期待。
這次內閣所以突然改組,一般認為乃是因為過去一年中,府院在許多重大政策上都出現步調不一的現象,造成政務推動的困難,也導致馬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始終陷於谷底。趁著最近立法院休會期間,馬總統因此決定「重整旗鼓」,強化執政團隊,讓府院黨三方面的協調更順暢,步伐更一致,更有助於馬總統強勢主導政局,推動各項改革。
但事實上,回顧一年前行政院長陳冲上任之際,雖曾提出「富民經濟」的願景,要求各部會攜手協力,促進經濟快速成長,從而讓社會上多數人都能夠增加所得。然而,以追求「富民經濟」為目標的陳內閣,後來卻因為配合馬總統追求的「歷史定位」而疲於奔命,施政節奏變得毫無章法。包括油電價格雙漲的執行衍生民生物價聯合哄抬,引發市井小民怨聲載道;輕率的證所稅開徵決策更衝擊股市,影響新創公司的資本累積與外國資金流入,進而降低經濟成長動能。
平心而論,過去一年陳冲內閣在執行馬總統的改革意志上,可謂是全力動員、緊密配合,但問題出在領導者顛倒了施政目標的優先順序。由於馬總統過度重視「歷史定位」與「公平正義」,陳內閣過去一年推動的種種「改革」,忘了如何「先把餅做大」,卻急著進行財富與資源的分配。過去一年歐債危機延燒,國際經濟與金融極度不穩定,加上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成長動能放緩,面對這些壓力,馬政府優先關注的應該是「拚經濟」,致力提高台灣的產業競爭力,但實際卻是反其道而行,內閣因此深陷政治對峙的泥淖之中,全年經濟成長率勉強達到1.25%,明顯不如其他競爭對手國家,難怪民眾給予馬團隊偏低的評價。
特別讓國內產業界感受最深刻的是,由於主政者過度強調「公平正義」,也讓政府各部門出現本位主義和各自為政的偏差現象。不論是財稅、能源、環保、勞工和福利等政策的制定,幾乎都和各個產業發展的需求背道而馳,而因為對立與缺乏協調,致使企業界被迫承擔額外成本,不但加深企業營運負擔,也造成國內投資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影響廠商投資意願。
以年金制度改革為例,馬總統雖然在提出第一階段方案時強調,改革後的年金制度絕對不會倒,「政府掛保證,安心三十年,疼惜下一代」。但是全國工業總會、全國商業總會等六大工商團體在認同「改革是必走之路」的同時,卻也擔心「從104年到125年,企業新增的勞保成本高達1兆857億元」,驟然大幅增加工商業負荷,將使企業增聘勞工和加薪的意願降低,對勞工就業安全反而更加不利。
回顧過去一年政府體系運作的缺失,自然是期望新組成的江內閣能夠改弦更張。面對當前國內外財經的嚴峻情勢,準閣揆江宜樺率同管中閔、張家祝兩位負責經濟發展大計的閣員,務必要秉持「把餅做大」的思維,針對如何再造台灣未來榮景,提出具體的藍圖規劃,進而號召企業界增加投資、共襄盛舉,藉此增加就業機會,提升國民所得,也讓台灣的經濟表現在國際間重現榮耀。學者出身的管中閔具有宏觀視野,應能針對當前國家需求,擬定突破性財經發展對策;張家祝則除了嫻熟行政體系運作,難得的是他具備豐富的企業經營經驗,應能與工商界溝通,消除彼此存在的鴻溝。他們上任後可能的作為,備受民間業界的關注。
此外,觀諸歐美民主國家,他們在政策形成或法規草擬時,經常透過公正、公開、民主的程序,主動且深入地與各利害關係團體研商。這是建立社會共識與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必要途徑,但是過去由於政策形成過程中缺乏溝通,也常常未正面回應外界疑慮,因而被批評為「閉門造車」,執行成效自是大打折扣。對此,我們期盼未來新內閣應記取教訓,任何重要政策都須透過審慎的評估,提出超越黨派、兼顧國家發展與社會民生福祉的財經與產業對策,並強化朝野政黨、政府與產業間、政府與利益團體間的對話,經由社會共識的凝聚,增強政策實施的效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