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7-03 07:48

最艱難的環境中,往往孕育著最頑強的生命力。--1

最艱難的環境中,往往孕育著最頑強的生命力。--1
1985年,因為父親酒后亂言,19歲的殷玉珍被強行送給居住毛烏素沙漠的白萬祥,新婚之夜,白萬祥早早躺在了床上,可殷玉珍卻怎麼也不肯休息,于是他轉身查看,沒想到殷玉珍的眼睛已經哭紅!
陜西靖邊縣,十九歲的殷玉珍,被父親殷風軍,用毛驢馱到毛烏素沙漠深處。
穿著簡樸的紅色嫁衣,臉上沒有新娘該有的喜悅。
眼前,一片起伏的黃沙如波浪般延伸到天邊,看不到任何人煙。
殷玉珍的"婚房"是沙梁上的一個四平方米地窖,地窖頂部用樹枝搭成,上面覆蓋著雜草和沙土。
門矮得必須彎腰才能進入,室內,一張用枯枝和干草鋪就的床是全部家具。
新郎白萬祥比她大四歲,是這片沙漠中為數不多的居民之一,他的家族世代生活在此,與風沙搏斗。
殷玉珍的婚姻源于父親的一次醉酒承諾。
三年前,父親殷風軍在沙塵暴中迷路,被白萬祥的父親救下。
兩人結拜為兄弟后,殷風軍在酒后承諾將女兒嫁給白家,盡管清醒后后悔不已,但他最終兌現了諾言。
新婚之夜,殷玉珍整夜啜泣,第二天清晨,她發現地窖門口已被風沙封死。
白萬祥花了一個小時,才清理出一條通道,這一景象讓殷玉珍意識到,她嫁給的不只是一個男人,還有這片無情的沙漠。
最初的日子,地窖內沒有水、沒有電,夏日悶熱難耐,冬季刺骨寒冷。食物主要是沙米、沙蓬子和野菜。有幾次,他們不得不靠撿拾死羊維持生計。
最令殷玉珍崩潰的是無盡的孤獨,婚后四十天,她才見到第一個外人——一位路過的牧民。
孤獨時,她會用盆子扣住地上的腳印反復端詳,仿佛這樣就能感受到人的氣息。
絕望中,殷玉珍七次試圖逃離沙漠。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