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5-19 06:54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關稅戰救急

2025/05/19 05:30  
對等關稅的談判還在進行中,出口仍然維持榮景,但對整體經濟的威脅尚未散去,「有失有得」應是達成協議的必然結果。(資料照)
■魏錫賓
在關稅談判期,出口維持榮景,資通訊、電子產品外銷訂單依然在高檔,但對等關稅對整體經濟的威脅並未散去。行政院備妥因應措施,希望維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救急可以,可是從對美國的出口看,大部分並不容易轉移;除非新市場出現,貿易衝突可能一再發生。這一現象,也影響政府的救援方案。
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一次任期,在2017年上任後不久,就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開始改變全球的貿易結構,台灣亦深受影響。根據經濟部統計,在肺炎疫情前,2019年台灣對美的出口是462.5億美元,貿易順差114.0億美元,當年對美出口就已較前一年增加了17.1%,順差且提高達78.5%。

拜登於2021年繼任後,產業從中國外移趨勢不變,台灣對美出口快速增加,貿易順差更高。2024年對美出口增至1113.6億美元,出超則成長至2019年的6倍左右,高達649.1億美元。
對美國出口的成長,以資通與視聽產品最為可觀。去中化及Google、Amazon等美國科技巨頭大量投資於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建設,帶動了高階GPU與AI伺服器的需求,台灣企業成為主要的合作夥伴,對美伺服器出口跳躍式增加,2019年僅24.8億美元, 2023年飆升至73.4億美元、2024年再提高至159億美元,2025年1至4月已有56.7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再成長約41.8%;而用於電腦、手機及網路通訊的顯示卡等各種組件,在2019年出口至美國僅不到8億美元,2024年卻成長至約318億美元。
正是美國的進口需求,帶動台灣的出口大增,而AI等新科技的發展,就是推升台灣這幾年對美出超的主因,因此有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的必然性,不能單純以進出口數據計算,就評斷競爭是否公平。尤其是買家會自己選擇商品,美對台貿易逆差的趨勢將持續,在加減之間,即使電子之外的其他產業出口受到壓抑,短期要解除對美國巨額出超引來的高關稅警報,有實務上的困難。
不管對等關稅的談判結果如何,產業受影響的幅度都會有不同,因應也有異。強勢產業可能被迫加速赴美設廠,要克服的是成本的提高,並避免產業空洞化;而弱勢產業本就有競爭壓力,升級與轉型更迫在眉睫。提供稅務優惠、數位等基礎建設等,讓企業留下研發、生產自動化等高附加價值部門,並用政策扶植企業升級,使留下來的部分成為更強的競爭核心,都是可以加強的部分。
關稅戰並未因股價回升而結束,「濟弱扶傾」要及時,長期的發展,則要有大戰略計畫。產業間或企業間,即使跨國也可能成為夥伴,可是因為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的不同,國家間整體的利益,很容易夾雜著局部的衝突;對等關稅的談判還在進行,不必太過悲觀,但「有失有得」應是達成協議的必然。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