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08:04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逆歷史浪潮而動的高關稅政策注定不可持續,而關稅政策的轉折點通常伴隨著貨幣制度的根本性變化。(路透)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川普的高關稅政策,不僅讓全球金融陷入動盪,也引發經濟衰退風險,至於此次關稅戰又要如何畫下句點?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逆歷史浪潮而動的高關稅政策注定不可持續,他指出,民眾對高物價的不滿、國內利益團體的反對、貿易夥伴的反制等,都可能使貿易保護出現轉折。
他指出,關稅政策的轉折點通常伴隨著貨幣制度的根本性變化,如美元的大幅貶值,或黃金產量的顯著增長,這意味著,或許存在著貨幣制度與關稅之間的權衡(trade-off),國際收支的過度失衡終須得到修正。
外媒報導,興業銀行指出,貿易政策目的可歸因於3個「R」:收入(Revenue)、限制(Restriction)以及互惠(Reciprocity)。
據此,美國建國以來的貿易政策可分為3個階段,1是1789年至1933年的貿易保護主義時期,期間關稅大幅波動。美國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之間,尚處於工業化早期,保護幼稚產業與提升財政收入是美國提高關稅的主要原因。 1863年至1933年,隨著稅源的多樣化,保護產業和捍衛金本位成為美國提高關稅的主要原因。
2是1934年至1973年的自由貿易主義時期,此時美國工業已成熟,透過互惠協定促進出口成為主要目標,關稅水準大幅下降。不過,在美國工業相對實力弱化、國際收支失衡的70年代初,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
3是1974年以來,美國進入了低關稅,但非關稅壁壘複雜的貿易政策新階段。
魯正委分析指出,不難發現,美國每過幾10年就會出現1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現象。從1828年可憎關稅法到1897年丁利關稅法相隔69年;再到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約33年;41年後迎來了尼克森衝擊;再過47年川普開始濫用關稅政策。
保護國內產業、改善國際收支、降低財政赤字是貿易保護主義不變的動機。在美國工業化早期,保護國內產業的動機更加強烈;而隨著美國經濟成熟、美元成為全球本位幣,國際收支與財政收支的失衡逐漸成為貿易保護的誘因。
但逆歷史浪潮而動的高關稅政策注定不可持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高關稅持續的時間越來越短。可憎關稅法後5年,即18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降低關稅的妥協法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後4年,美國兩院通過了《互惠貿易協定法》;二戰後全球化的深入使得高關稅更難以存續,尼克森的額外關稅政策僅持續了不到1年。僅丁利關稅法恰逢全球黃金產量成長,存續了較長時間。
高關稅終結的直接原因更加複雜,美國民眾對高物價的不滿、國內利益集團的反對、貿易夥伴的反制等都可能使貿易保護出現轉折。
不論降低關稅的直接誘因為何,關稅政策的轉折點通常伴隨著貨幣制度的根本性變化,如美元的大幅貶值,或黃金產量的顯著增長,這意味著,或許存在著貨幣制度與關稅之間的權衡(trade-off),國際收支的過度失衡終須得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