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 禁止登錄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08-30 03:39

夫妻如何分工不分家?

夫妻如何分工不分家?
作者/陳珮雯
「老婆不做家事,老公訴請離婚判准!」這是六月一日出現在各大媒體的社會新聞,雖然勝達法律事務所律師蔡惠子認為,光是家事分擔,應該難以構成離婚的主要要件,事件的背後應該還有其他緣由。但在現代家庭,家事、育兒確是夫妻常見的口角之一,從事過婚姻諮商的親職專家楊俐容就說,曾有研究發現,家務分工是夫妻離婚的重要導火線。
經濟自主、女性意識的提高,挑戰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影響現代夫妻的關係。但夫妻如何做好分工,不讓家務、育兒等柴米油鹽瑣事影響婚姻的和諧,專家們提出了現代夫妻持家的兩個基本態度,及五個溝通原則。
「不只做夫妻,還是家庭經營夥伴,」楊俐容說。就像公司經營,夫妻是家庭的合夥人,公司有一定要推動的業務,家庭功能要能運作,需要夫妻兩人的協調合作。分工是為了共同的家庭願景,兩個人相互支持是分工的最高指導原則。
一對雙薪夫妻在孩子出生後,為了半夜餵奶彼此協議,單數的日子由先生起來餵,雙數的日子由太太起床餵。雖然事前說定了規則,但兩人仍常常在半夜吵了起來,計較著十二點零一分該是單數還是雙數的日子,甚至連大月是單數日子多還是雙數日子多都扯出來吵,愈吵愈漫無邊際。楊俐容認為,為家務爭執,通常不單純是「家務量」的問題。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爭執焦點其實是在「你不愛我」、「你不體諒我」、「你不關心我」、「你不願意負起該負的責任」的「奇檬子」問題,而不是你該做三天,我該做兩天的遊戲規則。
婚姻專家們認為,清楚定義夫妻的分工規則意義不大。張老師中心婚姻諮商師傅嘉祺指出,制式化的分工,會讓雙方產生「我應該做」而不是「我想做」的心態。「應該做」與「想做」當中有很大的差異,出於主動意願的想分擔,可以讓彼此有更靠近的感覺,能讓夫妻的親密關係加分。
溝通原則一:「我訊息」的呈現
夫妻溝通常發生「違心之言」,內心有話卻不知該如何表達,憋在心裡難過,說了又怕吵架。衝突會發生多半是溝通語言充滿了「你訊息」,「你訊息」講多了,夫妻的感情也吵淡了。楊俐容建議,最好的溝通是「我訊息」的呈現。針對問題說出「我」的感覺、我的想法、我的個性,讓對方認識「我」是怎樣的一個人,知道日後該如何與「我」相處。例如回到家看到桌上未收的碗盤:不能說:「你怎麼那麼不愛乾淨」、「你總是不收好桌面」。改口說:「我的個性愛乾淨」、「我看到桌上很亂,情緒容易煩躁」。
溝通原則二:溫柔而堅定的說出渴望
「心有靈犀」不太會發生在現實婚姻生活中,太太不要期盼著什麼都不說,先生就能猜透妳的心思。 依照《贏在你我之間》作者林天德的定義,渴望是無法自我滿足的需要,想要滿足渴望,一定得借助他人的力量。例如夫妻相處,想獲得另一半言語或肢體上的關懷,必須主動、清清楚楚、直截了當的以「我訊息」說出自己的渴望。
溝通原則三:溝通解決問題,不是鬧情緒
婚姻專家們觀察,夫妻衝突時,女性較容易出現情緒化反應。建議媽媽們就事論事,而不是站在情緒上,指責對方的不是。例如先生忘記接小孩,站在問題解決導向的態度是,想辦法讓先生記得接小孩;可以透過自動設定簡訊發送、電子郵件提醒、請孩子在學校打電話給爸爸……等各種可行的方式提醒先生,而不是情緒化的抱怨:「你一點都不愛小孩。」
溝通原則四:即使是小事,也要常讚美
有句話說:「請人家幫忙開車,就不要教人家怎麼開車。」先生主動洗碗,就算不小心把碗砸破了,太太都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站在廚房裡的先生。沒有人喜歡做吃力不討好的事,那份體貼太太的心絕對比打破的碗還要貴重。
溝通原則五:用尊重及愛替代公平
在婚姻關係裡談分工,怎麼分都不會公平。傅嘉祺認為,以愛及尊重進行分工,才能讓親密關係歷久彌新。雙方是為了維持親密關係而歡喜做、甘願受,付出是為了讓家庭的運作更有效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