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3/62/36208.jpg)
-
四大 發達集團董事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06-28 13:29
叛逆的解藥是愛
本帖最後由 095 於 14-06-28 14:43 編輯
如果沒有您的包容和無比的愛,不知道現在的我,會流落何方?
----
叛逆的解藥是愛作者:羅文嘉
今年是我從師大附中畢業三十年,當年的同班同學,決定在七月份,辦一場三十年同學會;同時還要拍攝一部微電影《我們的媽媽,祖媽媽》。
記得高二,重新編班後的五○九班,上課第一天,一位穿著旗袍的女老師,走進教室,她在黑板上寫出秀麗的名字「祖蘭舫」。
「我是你們的導師,以後你們不用叫我老師,可以叫我『祖媽媽』,因為你們都是我的孩子。」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很少見到現代人,還穿著一身旗袍,也沒見過老師,要學生叫她「媽媽」的。當時,不僅我們對老師陌生,連同學彼此間也是陌生。
很快,同學間就打成一片,這時也才知道,原來這一屆,全校最皮、最壞、最難搞,凡有記過、留級紀錄的學生,統統安排在這一班。有被退學兩次的,有高中已經念快四年的,有留校察看的,有總愛跟學校作對的,或喜歡在校外打架滋事的。壞分子集中一班,原因無他,便於管理而已。
我也不知道,這種管理方法有效或沒效,但是很顯然的,教官的目標是,壞分子最好早點踢出校門,以免玷汙校譽,如果踢不出去的話,圈在一班,造成的汙染和影響肯定最小。
全校最後一名還得意的一班
有誰會願意來擔任,這樣一個先天不良、讓人頭疼的班級導師呢?我想,當時祖媽媽決定接下前,心中一定想過,這些孩子不是壞,他們需要的是愛。
果然,這個新編成的班級,立刻成為全校的風雲班,也是教官與訓導處一致認為最壞的班。
附中的中正樓川堂,掛著一面以每週為單位的比賽看板,分別是整潔比賽與秩序比賽。除了前三名的班級會被公布獎勵外,還會有一塊黑牌子,上頭寫著「迎頭趕上」,意思就是當週的最後一名,同樣也會公告示警。
我們這班,曾經連續七週,兩項比賽都是全校最後一名,問題是,同學不僅不覺得羞恥,反而洋洋得意,拍成照片,放在畢業紀念冊上。年輕孩子愛玩又叛逆,尚屬正常,做老師的祖媽媽,也從未因為這樣的比賽結果,責備過同學。
每每有同學因為抽菸、穿白襪、參加舞會、或是任何違反校規被逮到時,祖媽媽總是護著學生說:「你們可以給他記過、處罰,但千萬不能把他們退學。」我一輩子記得她說過的:「有哪個孩子不犯錯的,對於犯錯的孩子,你就把他趕出家門,這樣對嗎?」
對她而言,孩子若犯錯,所有的處罰,都是為了教育他,而不是教訓他。退學是教訓,不是教育,是學校自我放棄教育孩子的機會,是一種責任的逃避。
所以,祖媽媽會把違規的同學,私下找來聊天,告訴他這樣做的後果,她總是充滿愛的告訴犯過的同學:要自我節制、要明瞭是非、要為父母設想,也為自己多想。同學在祖媽媽面前,感覺到老師的愛,也感覺到一絲愧疚。即使,相同的違規又再出現,也會努力做到不要讓祖媽媽失望。
真這麼罪無可赦嗎?
我現在回頭想,當時那些所謂違規犯錯,果真那麼嚴重或罪無可赦嗎?其實也沒有,多數是學校訂了一些規矩,而學生就是不想那樣千篇一律,在規規矩矩的框架裡活著;總要去碰撞一下、挑戰一下,或許這正是青春成長階段,很正常的一種反應。
比如,學校規定穿黑皮鞋,必須配黑襪子,就會有學生故意要穿白襪。教官抓白襪的做法是,每天上學站在校門口,要每個同學把褲管拉高,檢查是不是按規定穿黑襪。我同學的做法是,在白襪上套一短截黑襪管,教官檢查的時候,是黑的無誤,進了校門,再把襪管拿掉,就是白的。
學校說不能抽菸、打撞球、開舞會、玩冰宮、看黃色書刊。對不起,沒有這些規定,大家可能還不見得有興趣試,但是一旦被列入學校禁止的項目,正好就是學生嘗試的清單。
心中永遠留有那一年的「愛」
在當年那樣的聯考制度下,能考上附中的學生,你說能有多壞呢?但是在教官眼中,他們大概就像戰場上的敵人、社會上的土匪,殲滅或繩之以法,是唯一出路。
三十年過去了,當年學校眼中這批壞分子後來呢?有當大學教授的、有當電影導演的、有做醫師的、有得到重要文學獎的、有成為優秀外交官的、有成功的創業老闆、也有傑出的企業CEO、有太多太多在社會各領域表現優異的。
最近,同學們在臉書社團上回憶,當年青春的種種荒誕不經時,故事與記憶雖然遙遠而愈來愈模糊,但有一項是深刻而共同,就是對當年祖媽媽給予的愛,每一位同學都記憶猶新。
這些已近中年的當年孩子,在臉書對著祖媽媽說:「如果沒有您的包容和無比的愛,不知道現在的我,會流落何方?」
我把祖媽媽和我們這一班的故事,告訴孩子的媽,跟她分享:有些在大人眼中看來,無法忍受的不守規矩,其實沒那麼嚴重。孩子現在違規犯錯,也並不表示他一輩子就無藥可救。如果一點離經叛道,是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請相信我,「愛」對於他們來說,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