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2-19 09:42

唉!經濟問題在FTA

唉!經濟問題在FTA
台灣被邊緣化,在2003年海南島舉辦的博鰲論壇早已見端倪,當時,大陸為鞏固與東協十國的關係,及時提出「十加一」並率先提出「早收清單」,給予東協十國在清單中的品項進入大陸市場零關稅的優惠,隨即日韓則競相提出「十加三」,當時已卸任巿長的馬總統,在新加坡訪問時則提出「十加四」。
在當時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國之間已經競相在WTO組織架構上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FTA)」。在2003年陳水扁前總統執政時,台灣在國際經濟社會中就已經被邊緣,只是在初始階段,尚處在「冷水煮青蛙」的階段,大家無感,在陳前總統執政漠視了5年,馬總統執政4年半終於「冷水沸騰」,大家終於有感。於是政府將2011年訂為「自由貿易協定元年」,開始嚴肅面對未與WTO會員國互簽FTA的衝擊,但受制於大陸的友邦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台灣無法突破FTA的協商。
時至目前仍只有與新加坡談判的類似FTA的經濟夥伴協議,與紐西蘭談判的「經濟合作協議,ECA」,但困難重重,主因有:一、各國未得大陸之同意或默認,是不願得罪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二、台灣本身尚未準備好,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簽後,開放市場存有戒心,又受到在野黨及民意代表的掣肘,為不具競爭力的產業而杯葛開放自由貿易;三、不尊重WTO貿易自化的精神,違反對等互惠的原則,只希望對手國儘量對台灣產品降低關稅開放市場,而台灣卻實施實質的「保護主義」,達到有限開放市場之目的,以保護國內產業。
台灣不走貿易自由化的後果,經濟與失業率會嚴重失速,分析如後:
一、台灣產業與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韓國、香港的產業重疊性極高,且後有強大追兵如大陸、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未來的追兵有東協國家中的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及剛要開放的緬甸。因為,台灣的產品可替代性極高,同樣的產品輸往歐盟或美國,韓國與美國及歐盟簽有FTA,韓國產品享有低關稅或零關稅,韓國產品在歐盟及美國市場上就比台灣產品有競爭力。因此,台灣出口金額會大量且加速減少,失業率會增加且勞動薪資會更低。
以目前而言,台灣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議所覆蓋的商品,尚未達全部出口商品的5%且都集中於出口大陸,相較於日本的出口商品覆蓋率達17%,韓國的出口商品覆蓋率達35%,及新加坡出口商品的覆蓋率高達70%,可見台灣在與他國簽訂類似FTA的經濟合作(或夥伴)協議的落後程度已嚴重到了「生死關頭」的程度。
二、台灣廠商為求生存,只有再次外移至有與他國已簽訂FTA的國家,從事生產以圖生存與發展,導致失業率增加,勞動薪資更低。如鴻海集團早在本世紀初已洞悉台灣面臨無法與他國簽訂FTA的窘境,早就完成全球部署。
三、近十年來,台灣已出現優秀教授及高階人才外移的嚴重結果,這種「內推外拉」的結果,台灣已到了「人才懸崖」的危機,「中興以人才為本」,沒有人才談什麼經濟發展?
迫不容緩的解決之道如後:
一、在「九二共識一中原則」下,儘速與大陸展開政治談判,首要之事即是請大陸協助台灣以「關稅領域」的名義參由大陸主導與日、韓、印、澳、紐及東協十國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全球最大經濟體,這些國家中的汶萊、紐、澳、馬、越、新等國同時也是未來「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TPP)的會員國,若能加入RCEP,也許不需要等到八年就可進入TPP。
二、大陸都可與台灣簽定ECFA,為何台灣不能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區域」名義與他國簽訂類似ECFA的「協議架構」?應儘速尋求大陸的諒解與協助。
三、台美之間的TIFA即將恢復談判,台灣重點應尋求美方協助支持台灣進入TPP,並協助與他國展開類似TIFA或ECFA或FTA談判與簽訂。
四、「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議」的談判需時甚長,建議成立專責的「經濟合作(夥伴)協定」的單位,積極培養人才,依不同的國家與經濟體,針對可能的商品項目及稅率先做模擬,並提供國內產業提前因應並做調整。
總之,台灣的經濟已到「生死存亡之秋」,過去李前總統主政十年及陳前總統主政八年的兩岸政策,使台灣陷入今天的窘境,而馬總統執政期簽訂的ECFA與即將與美國重啟談判的TIFA仍為台灣開啟一線生機是為任內重大成就之一;馬政府必需即時展開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盡速建立雙方互信機制,促請大陸在胡總書記的「協助台灣在合情合理的安排下參與國際組織」的宣示下,為台灣經濟找出路。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