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臨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12-18 02:35

增加就業是促進消費的前提之研析

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y08/12/118-212.htm
增加就業是促進消費的前提之研析
戴肇洋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三所所長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全球主要國家經濟陷入低迷,許多著名國際企業紛紛進行緊縮企業規模,裁減多餘人員,出售閒置資產,以因應前所未有之寒冬。台灣也不例外,同樣亦被捲入此波國際驚濤駭浪之中,如同其他經濟規模不大且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國家,無法倖免其所衍生的負面影響。其中,近日以來頗受關注的失業率,從今年7月份的4.06%、8月份的4.14%至9月份的4.27%,創下2005年9月以來新高之後,10月份失業率並未緩和,反而更向上攀升至4.37%。此外,依據行政院勞委會資料得知,10月份核發失業給付件數,亦較9月份多出四分之一,而且提出申報大量解雇勞工人數,亦超過去年。
若從上述國內最近失業狀況來看,似乎已顯示出在短期內台灣就業市場不太樂觀,加上各大經濟預測機構指出,明年經濟成長有限,所以失業狀況恐將無法好轉。此外,諸多經濟學家預估,美國經濟至少需要2年才有可能復甦,由此可見未來台灣所面對的經濟環境將會相當嚴苛。雖民眾無不寄望政府能夠迅速提出有效振興經濟方案,改善過去8年以來在政治因素下所造成的生活品質衰退,但已沉積多年的痼疾,實是難以一針就可見效。
在此同時,政府為刺激已低迷的國內經濟,業已決定發放全體民眾每人3,600元消費券,藉由實施消費券擴大內需與恢復企業動能,以達到增加就業機會及持續經濟成長之目的。不可否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業市場與消費市場是相輔相成的兩股力量,消費市場增長可以提升就業市場動能,就業市場發展更有助於促進消費市場需求,所以我們非常同意政府在經濟寒冬與消費情勢低迷下,採取此種以舉債方式來強力拉抬擴大內需的作法,誠如國家面對緊急狀況時,政府必須採取特別措施。
但是,我們認為政府推動這種短期政策之際,仍要先釐清近來造成國內消費市場緊縮與就業市場不振的背後因素。雖有許多民眾將目前失業人口的增加歸咎於金融海嘯,但若以目前台灣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環境來說,其發展程度仍與先進國家水準有段差距。亦即目前台灣就業市場低迷,並非金融風暴所直接造成的,而是金融風暴後續效應間接所帶來的新的一波衝擊。
簡單地說,金融風暴造成歐美先進國家經濟成長下挫,連帶使得其內需消費下降,因而降低其對新興國家之進口需求,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為其最大的進口來源。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歷經30年改革開放,不但快速崛起成為貿易大國,而且長期大幅貿易順差所累積的巨額(已達1兆9,000億美元)外匯存底,近年常常引發與歐美先進國家的貿易摩差,不斷要求其貨幣能夠大幅升值。在此一情勢下,中國大陸為能藉此機會促進經濟升級與改善產業結構,自今年起同時實施〈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等多項法令,盲目進行調整以勞力密集為主的下游加工出口產業,導致近些年來依賴中國大陸的國內中、上游產業之出口受到波及,迫使部分行業緊急減產,其中電子產業出口萎縮現象已愈來愈明顯,此乃今年以來造成國內民眾在對於未來經濟情勢不確定性、不安定性預期下,因恐慌失業而開始緊縮消費所存在的最大因素。
很顯然地,面對經濟低迷與出口下挫之際,前揭短期政策工具帶動就業的乘數效果,恐相當微小。在理論上,此時政府較可行的政策工具包括降息與擴大內需兩大方向;不過,前者從國外經驗中可以看出,其效果有限,所以長期較佳的政策選擇,仍必須採取擴大內需,藉以增加就業機會,如此才能促進消費。
至於投入何種擴大內需才能增加就業機會?我們認為此時必須以勞動投入密集之政府公共建設投資作為優先選擇項目。這些項目包括都市更新、交通建設、山林保育、河川整建等,在在均是政府可以長期投入經費、雇用大量人力之處。也就是說,現行愛台12建設項目可以進行適度調整,將投入之重點轉為與增加就業機會密切關聯的公共建設投資,如此不但可以減緩因出口市場下挫而引發的失業人口增加,同時又可藉此提供民眾一個美麗且有品質的家園。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