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nia 發達集團技術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3-19 18:31

鄉村不言謝

也是猛然間發現,在我的故鄉,那個閉塞而貧困的小山村裡,我從來沒有聽見過“謝謝”兩個字。
也是猛然間發現,在我的故鄉,那個閉塞而貧困的小山村裡,我從來沒有聽見過“謝謝”兩個字。
在兒時的記憶中,鄰里之間相互借東西是很常見的,借勞動工具借針頭線腦借柴米油鹽。每次借的時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沒有忐忑和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東頭的地犁耙犁耙。”
“他大嬸,我家的黑線用完了,你有沒有?”
“今天家裡來客,油瓶空了,先給我倒點兒。”
被借者絶沒有絲毫的優越感,忙把東西找出來,還要說上幾句體貼的話。
“你真勤快,閒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別耽誤了下種。”
“線夠不夠?不夠,我再給你拿。”
“我也弄過這樣的事,那天晌午來客,鹽沒了,我還是到張大娘那兒拿的。”
別看東西小或者少,必定是要還的。還犁的會高聲問:“他大叔,犁用完了,放這兒中嗎?幸虧犁得及時,不然趕不上墒情了。”犁的主人會讓還犁的坐一會兒,忙着去拿煙,好像借東西的是自己。
還線的主婦會在嘮完一會兒嗑後,在要回的時候,把東西掏出來隨處一放。主人會責怪:“你看你,這點兒東西還拿過來,真外氣!”主婦會說:“有了,沒有我也不會還你。”
借油的會打發孩子還東西:“俺媽說,這是俺家剛榨的油,讓大嬸你嘗嘗。”大嬸會攆着孩子給他點兒黃瓜之類的東西吃。
在經常發生的借和還中,鄉人雖然不說謝謝,但都通過默契的方式把內心的感激表達了出來。在鄉人眼裡,“謝謝”這兩個字,有點兒別口、誇張,與土地的自然和質樸不相稱,如果說出來,就疏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人也變得更生分了。
記得我讀初二的時候,村西頭的潘家十多歲的孩子突然昏死了過去,當時潘家男人又不在家,聽到潘家女人的喊聲,正在地裡勞作的“黃麻子”飛奔到老潘家,背 起孩子往鄰村的村醫家跑。七八里的鄉間小道,乾瘦的“黃麻子”在負重幾十斤的情況下,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狂奔到村醫家,及時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 為了感謝“黃麻子”的救命之恩,專門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裡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竹,背着禮物,到了“黃麻子”的家。在瀰漫的硝煙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 父親的命令下,“撲通”跪在“黃麻子”面前,嘣嘣磕了三個響頭。“黃麻子”手足無措地轉着圈子,一個勁兒地埋怨着老潘:“你這是幹啥呢、幹啥呢……”老潘 大聲說:“孩子的這條命是你給的,你什麼時候要,他就得什麼時候給!”自始至終,我沒有聽到一個“謝”字。
後來,我到了城市,聽慣了謝謝,也習慣說謝謝。
前段日子,父親身體不好,我回去看他,見鄰居大娘也來探望,還拿了十多個雞蛋。送她出門時,我下意識地說:“謝謝您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這孩子,說的什麼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