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3/42/34236.jpg)
-
股風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2-07 17:08
以日本為鏡 (小心升值危機)
日本經濟怎麼了?
風靡世界的iPhone的背後,這樣形容它的原產地:“創意來自美國,組裝出自中國”。蘋果沒有寫上去的是,“多數零部件產自日本”。今天,日本經濟已算不上是世界一流強國了,光環好像被美國、中國所掩蓋。
2011年,又是日本經濟獨憔悴的一年。新年伊始,分析員紛紛調高美國、歐洲的增長預測,唯獨日本仍徘徊在通縮的邊緣。在第三個“失落十年”的首年,日本經濟仍然是一蹶不振。
人口老化,是日本內需不振的痼疾。過去五年,日本勞動力增長為-0.4%,而1980-85年為1.1%。日本的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佔總人口22.6%,超高齡人口(八十歲以上)佔總人口6.3%。老人進入人生週期的尾聲,消費慾望下降,令內需毫無生氣。同時,老年人口加重了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的負擔,也牽制了財政擴張能力。
日本企業的出口能力,仍然是世界一流的。不過他們幾乎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美國市場,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則不算熱心。美國消費的萎縮及新興市場消費的崛起,令日企失去了一次重新崛起的機遇。
日本企業將生產線移至海外的熱情,遠高過德國,這一輪日圓升值又刺激了更多企業出走。企業將生產線外移,有利於利潤及拓展海外市場,但對國內就業極其不利。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消費慾望更低。
有人將日本的沉淪歸咎於八五年的“廣場協議”。的確,日圓大幅升值刺激了資產泡沫形成,是日後悲劇的成因之一。不過日圓匯率從250一路升值,日本的出口競爭力並未受到太多影響,失去優勢的產業、產品被淘汰、移出;新產業、產品不斷湧出。日本失去的十年,是因為日本政府在資產泡沫破滅後的銀行重組政策畏首畏尾,窒息了內需。另外,日本的中小企業競爭力弱過德國,又是銀行信貸收縮的犧牲品。當大企業結束“系列構造”,將生產線外移時,中小企業、就業市場遭受沉重打擊。最近日圓升值,帶來了新一輪產業外移,對日本經濟、就業的影響,可能相當深遠。
企業生產線移往國外,當然不利日本年輕人就業。不過從股東角度來看卻是好事。這樣做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股東回報。所以投資日股與當日本人,感受也許不同。
回到文首的iPhone。儘管日本經濟乏善可陳,就業市場一片萎靡,日本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仍在。日本產品的細膩程度、質量可靠性,仍是世界一流的。日本企業的現金流,多很充沛。
(陶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