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股風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11-27 20:53
理 財 周 刊 重點摘要
政策吸金 短進短出
先從外資動向來看,一周來外資大買高達1400餘億元,但逢高卻無法激盪出追價意願,下跌也不能引誘出殺盤力道,顯然有特定賣盤與買盤固守在8200~8500點區間,這也是近日來市場諸多傳聞,認為政策護盤基金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有逐步退場的說法,但觀察官股券商11月以來交易比重占大盤仍維持在2~3%之間,並沒有退潮跡象。 然而從外資多空布局的部位來看,應該還是看好後市,雖然短線上因美國祭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QE2)熱錢湧入有關,但投資講求獲利,外資布這麼多利多單,應該有其評估與研究。 再就技術線型觀察,法人指出,月初破前波8395高點爆出1573億元,若以大盤波段出現大量與季線正乖離率比較,前兩次的8月5日1577億元與9月17日1510億元,季線正乖離率幅度分別有6.59%與5.33%,且前述2個時間點後續都還有新高點出現,此次季線正乖離幅度雖僅4.63%,預期後市還會有新高點出現,但短線難免會有震盪走勢。金融產業前景實在不需再多說,主要還是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加快國銀前往大陸分行承作人民幣業績的時程,也就是效益預計明(2011)年上半年會顯現出來,新光金(2888)主因其基本面轉強,累計前3季EPS 0.21元,與去年同期比已經轉虧為盈;至於高雄銀(2836)也有類似情形,新光金有落後補漲空間,高雄銀不僅有落後補漲尚有選舉行情的預期呢! 另外,資產則因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勢必激勵新台幣匯率升值,再加上國際財報準則(IFRS)效應,資產股有機會成為資金進駐標的,而厚生(2107)與榮運(2607)不僅資產豐厚再配合基本面,股價有所期待;其次,觀光旅遊則因台北國際花博會的展開而平添想像空間。電動車供應鏈,主要還是明年滲透率有機會大幅成長,根據資料,全球6000萬輛新車銷量,今年電動車已經破百萬輛,年增長率達90%以上,各國政府來年還有更多補助措施,台廠在電動車主要零組件鋰鐵電池具有產業競爭優勢,產業條件迎合政策受資金青睞,因此也是選前重要吸金標的。
MSCI新增傳產股 投資思維大變革
近幾年傳統產業投資價值提升,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最新季度調整,MSCI亞太區成分股新增7檔台股個股,有6檔為傳產股,僅1檔為電子股,新增成分股依權重比例分別為中石化(1314)、中美晶(5483)、榮化(1704)、興富發(2542)、南紡(1440)、南港(2101)、中華車(2204)。MSCI本次調整算是確立傳產股投資地位,未來投資人應重新審視傳產與電子的投資比重規劃,相信近期投資人都有加權指數在漲,但手中持股卻不漲反跌的無力感,因為最近帶領台股創新高的族群仍集中在塑化、紡纖等傳產股,而慣性操作電子股的投資人,勢必很難跟上這波漲勢。另一重要利多即是ECFA效應,多數電子產業早享有關稅優惠,因此,相較之下兩岸和平利多對傳產的助益遠大於電子。ECFA早收清單共有539項,其中18項為農產品、88項石化產品、107項機械產品、136項紡織產品,首波名單以傳統產業為主,未來傳統產業將可望受惠關稅降低,爭取中國市場份額,傳產將有機會藉此擺脫過往夕陽工業的頹勢。 股價表現沉寂許久的塑化、紡織、汽車、機械等,提前反映ECFA效應,成為今年台股中表現最亮眼的族群。 相較於傳產所具有的多重利基點,電子產業則顯得陷入困境,美元貶值使得新台幣快速飆升,出口導向的電子產業匯兌壓力更顯沉重,第3季財報便可看出獲利已遭匯損侵蝕,然而,新台幣急速升值的趨勢仍持續,雖然央行刻意阻升,但在美元貶值下,新台幣仍有升值壓力。電子產業外有匯損壓力,而內有獲利空間壓縮的困境,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陷入慣性削價競爭,廠商為了爭取訂單只好犧牲毛利率,其中,以代工廠的經營危機最為明顯。手機代工廠華寶更遭MSCI剔除在亞太區成分股名單之外,這也顯示出,手機選股邏輯將以智慧型手機為主要標的,非智慧型手機公司面臨市場衰退,業績下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