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8-09-09 21:49

從經濟學角度看“讀書無用論”

據新華網報道,河北省威縣是個"普九達標縣",按照達標要求,其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率不應超過3%。但事實是,該縣每年初一入學學生保持在1萬多人,在初三中考時,參加考試的只剩下4000來人,三年裏流失6000多名學生。而更令人沉重的是,威縣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典型,它不過是記者隨意調查的一個縣,也許比它的輟學情況嚴重、更觸目驚心的縣還有很多。 新聞鏈結>>>
入學1萬輟學6000,學生輟學率高達60%!連被譽為“普九達標縣”的威縣都存在著如此驚人的輟學率,其他縣市的面臨的狀況也就不難想像了。為什麼縣轄的基層農村地區會出現輟學成風的窘況呢?有人將其歸咎為“讀書無用論”,認為是農村人“思想狹隘、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筆者認為,這種缺乏全面視角的主觀論斷有失偏頗,農村人並非沒有頭腦,而從某種程度上說“讀書無用”的確在現實中存在。
當前是市場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社會,農民雖然不是經濟領域的學者或專家,但他們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生意經”,有自己獨特的投資和收益方面的權衡和考量標準。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在商業社會裏投資的源動力和最終目的就是投資所產生的效益和回報。而在農民直觀樸素的“生意經”裏,供小孩讀書就是一項關係重大、影響深遠的投資,投資的多寡、投資的信心、投資的持續時間不僅受國家教育等相關法規的制約,更與投資是否能帶來相應的回報有著直接的關聯。投資必須產生效益,必須帶來回報,否則的話,投資就無異於打水飄。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是一項週期漫長、耗費巨大的系統工程,而基於目前“錢財”擋道的教育領域和“前途渺茫”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經濟水準非常有限的農民自然不敢也不願傾其所有去冒可能“打水飄”的危險。從投資週期和投資來看,培養一個大學生至少耗時16年;而據相關報道,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耗資10—15萬元,這對於人均收入只有2622元(衛生部2003年資料)的農民來說,其負擔之重無異於泰山壓頂。而從投資產生的效益看,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可謂人滿為患僧多粥,再加上缺乏公平、公正、有序的就業環境,沒有資金和強大關係網作為後盾的農村學生很難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即使非常幸運能分得一杯羹,但按目前大學生平均不足2000元的薪酬水準,要收回所有投資至少也得5—8年,要想享受到投資所帶來的效益恐怕至少也得10年以上。換言之,一個農民要享受教育投資所帶來的收益至少得等上20年,而這還必須排除其他一切不可預測的因素或意外。教育投資所帶來的損益和利害關係一目了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斥農民短視勿如說他們更加直觀務實。
從古自今,國家發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民眾,為國家效力為社會服務;而國民接受教育除了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外,在某種程度上更視之為一條改變自身生存環境、實現自我突破、達成自己人生理想的一條捷徑。而身居貧困地區的農民長期以來更把讀書視為“脫貧致富”、“脫農入市”的惟一途徑,而現在的教育投資卻很難達到這一願望。權衡之下,與其走一條存在著高風險、大投資的不歸路,不如早謀他途另行投資。很顯然,要改變農村這種高輟學率的現狀以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單靠《九年制義務教育法》等硬性法規是很難做到的,而必須為農民切實考慮教育投資與收益之間的巨大失衡等問題,正視農村教育的複雜性與特殊性,極力改變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收費、政策歧視和隱性的就業門檻,讓農民切實的看到教育投資的希望,努力提高農民在教育投資方面的熱情和收益。
本欄目所刊稿件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國際線上立場。
本稿件為國際線上專稿,媒體轉載請註明稿件來源。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