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12-08 16:30

警戒經濟預測頻下修

經濟預測降風持續肆虐,去年「九降風」惡劣情勢延續迄今,主計總處又再大砍經濟預測,今年GDP成長率預估僅剩1.74%;明年預測值也由3.37%,下修至2.59%。連續3年經濟預測失靈,連兩年「保2」無望,我們不僅想問是政府的預測方式出了問題?還是經濟真的一直比預期還糟?
追根究柢,經濟預測失靈可能因素有二,一是負責操作的技術人員能力不足、二是計量模型出了問題。但前者發生的可能性並不高,問題的根本在於經濟模型的調整跟不上實際景氣的變化,一般來說,各大機構對於總體經濟的預測都是以計量模型為基礎,但模型都是用過去的資料架構而成,也就是先用過去的資料建構各項數與經濟成長率的關連性,決定各變數的影響力之後,在用此模型來做預測,用目前已知的所有資訊來預測未來經濟走勢,這是最客觀且合乎邏輯的方式,也是全球各大機構預測經濟趨勢的基礎。
然而,缺點依然明顯,一旦經濟出現快速的結構性轉變或超預期波動,就會讓模型變化跟不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等危機時期,就出現全球經濟預測下修幅度永遠跟不上實際景氣衰退的大失靈現象。但也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經濟結構的轉型,2000年至2010年間大陸經濟爆發性的成長,著實讓許多預測大師跌了一大跤,但因經濟往好的方向走,所以少有人會抱怨。
事實上,專家很難準確預測實際數值,花旗銀行就針對兩者的差異編製了花旗美國經濟驚奇指數(Citygroup Economic Surprise Index,ESI),計算實際發布的經濟數據與市場預期的差異,再標準化換算成指數。一般而言,驚奇指數就會越高,代表經濟數據超乎市場預期越多,通常當時的景氣趨勢都是往上走;反之,驚奇指數就會越低,通常是伴隨著經濟惡耗,景氣趨勢也多是向下,實證結果也顯示,驚奇指數的高低與美股走勢及景氣好壞高度正相關。以此類推,台灣經濟預測持續下修背後隱含經濟惡化未有改善。
當局者迷,台灣的經濟預測失靈正是反映產業結構正在快速地轉變。從GDP的組成來看,表面上主要貢獻來自於民間消費和投資,淨出口(出口減進口)約僅占GDP的10%不到,但貿易依存度(出口加進口占GDP的比重)超過130%。
簡言之,淨出口貢獻雖不大,但靠著進口和出口貿易維生的相關產業,行業卻能創造許多產值,出口與進口就是台灣重要的火車頭產業。但外銷訂單與出口金額的差距擴大,台灣企業盈餘創新高,但薪資漲幅毫無動靜,經濟警報持續響起。
這樣的情形也在美國上演,歐巴馬提出了有效的對策,先是上任以來推動一系列的「再工業化」政策,成功引領製造業回流,帶動就業市場的大幅改善,是美國快速走出次貸風暴的關鍵之一。而今更提出設立國家製造創新網絡(National Network of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NNMI),呼籲國會支持投資10億美元建立NNMI,並將計畫在未來10年成立15個製造創新研究院,透過區域中心的成立,整合國家資源、集中人才培育,以達成加快核心技術研發,縮短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間的差距,藉此加速商業化進程。
整體來說,美國以製造業回流及投資創新科技研發,讓美國再度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高成長市場,這些都值得台灣學習。
台灣資源秉賦缺乏及市場規模小的事實難已改變,閉門造車最終只會每況愈下,台灣的未來還是必須放眼全球市場。然而,國際產業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們過去擅長的電子代工製造業利潤愈來愈薄,「毛三到四」的經營方式正在被國際淘汰,台灣需要的是創新思維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激發新的商業經營模式,而不是將資源浪費在低附加價值的產業上。
政府團隊不僅需要具備這些專長的新戰力,更需要具備大局觀及全盤規畫,面對經濟困局政府責無旁貸,不馬上就做,經濟預測的失靈恐怕將變成為常態。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