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s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13-07-06 05:34
7/8號傳真稿筆記
資金風向轉變 Q3宜守不宜攻
嚴謹但冰冷的財經數據,比較真實而卑微的人物心聲,這中間的差距有多大?
事情從一個炎熱夏天開始。我好不容易脫離快要溶化的柏油路面,鑽進一台計程車,清涼的冷氣迎面撲來,感覺心曠神怡,說了目的地之後便開始構思暑期度假計畫。突然之間,看來木訥寡言的司機先生丟了一句話給我:「你知道一罐海底雞多少錢嗎?」
海底雞?思緒不由得回到童年,家裡加菜常出現這個罐頭。海底雞其實是油漬鮪魚,母親總是說吃魚會比較聰明,小孩子要多吃,偶爾會和稀飯一起出現。
「歹勢,我不知道」,我不好意思地回答。「一罐要60元,以前只要20多元,這個政府,攏沒有替百姓設想,收入沒起來,東西放著讓他漲。我吃飯配菜,最喜歡海底雞,現在漲成這樣! 」接著,這位顯然是悶了很久的司機先生,開始碎碎念起來,從鮪魚到十年漲不只一倍的房子,他有滿腹的牢騷,我則驚訝於連罐頭都會漲,物價的蠢動早已悄悄發生。
回到辦公室,發現行政院主計總處剛公布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0.6%,創去(2012)年3月以來最低漲幅,上半年平均CPI年增率1.31%,距離央行設的2%上限還有一段差距,這個數字和民眾的感覺不太一樣。政府說沒有通膨,小老百姓的生活卻是步步維艱,連罐頭都高漲,民怨居高不下,問題到底在哪裡?
購買頻度是首要元凶。CPI統計中,按購買頻度別觀察,一年以上購買一次的商品,如消費性電子產品,像手機跌0.74%;但每月至少購買一次者(主要為食物及汽油)漲1.69%,還有6月開始實施夏季用電費率,電費漲14.26%。難怪官方說物價沒漲,消費者卻是叫苦連天,其來有自。
不過,海底雞太貴,其實背後有更深層的意義。日前同業提及,什麼都在跌,但是5月全球漁獲價格指數創下歷史新高,追蹤之後赫然發現,國人熟悉的鮪魚價格也創下最高,原因是太平洋黑鮪數量從1952至2011年間已減少了96.4%,屏東縣政府甚至於被迫宣布自明年起可能停辦「第一鮪」拍賣。
什麼都在跌的電子產品,也必須要找出新的商業模式。大陸樂視網推出超級電視X60訂價為人民幣6,999元(約新台幣3萬4,000元),由鴻海代工,推出1萬台,在49分鐘內完銷,創下中國大尺寸電視銷售紀錄。破壞式超低價,主要是因為省下了通路費用、管銷成本及品牌溢價,其營運結合硬體和軟體加平台來勢洶洶,衝擊傳統家電生態。這一戰,鴻海學到不少。
後量化寬鬆(QE)時代,美國一馬當先走向戒斷寬鬆之路,雖然歐、英、日央行仍保持寬鬆,但市場已經開始縮手,第3季宜守不宜攻,台電5年期公司債發售流標是項警訊。未來,資金將流向稀有者和創新者;大量供給面臨競爭如面板、LED,過度吹捧像豪宅,都可能長期調整,要特別小心。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內容,為引述報章雜誌或網路Blog,僅供研究分析、討論參考,切勿作為個人投資依據,更不為個人獲利保證,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