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ron chen 發達公司總經理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3-06 06:10
中國轉型 台中小企業更要升級
中國「十二五」登場;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除肯定務實,更籲政府儘速協助台灣中小企業升級,與國際廠合作分享中國商機,以防失業率惡化。
中國大陸第1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今天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開幕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表示,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目標成長8%左右,而2011到2015年期間則訂7%;同時今年優先要務是抑制物價,目標是漲幅控制在4%左右。還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推動綠能等發展。
胡勝正說,中國的「十二五」規劃要打造幸福感,經濟強調穩定成長,最重要的是要改善所得分配,5年內所得要加倍,而這些要靠刺激內需、抑制通膨;他相信在茉莉花事件後,已讓中國當局對於改善這些問題的急迫性加劇。
楊家彥進一步說,提出抑制通膨,表示中國當局承認問題嚴重,並想要改善,還要調整產業結構,「是務實的作法,蠻勇於面對現實」。
通膨處理需要時間。胡勝正說,中國曾改變通膨的加權計算,取得降低的數據,那是數字遊戲;但中國透過打壓炒房、人民幣升值(可壓低進口貨品成本)、緊縮貨幣政策,只是通膨與國際原油及大宗物資價格波動有關,達成通膨4%目標時間難估計。
楊家彥也說,1、2年內不好處理,難以達成通膨限4%目標,若 2年內可完成,算是成功;因為中國過去為了救經濟,撒了太多錢,人民幣升值,熱錢不知道又會進去多少,中國目前的貨幣供給是2008年金融風暴的2倍,已非短期糧食價格波動的貨幣政策問題;「太快洩洪,經濟會泡沫化,但訂出4%確實是重要目標。
中國的轉變,肯定對台商造成衝擊。胡勝正說,中國已從全球製造廠轉向全球市場角色,沿海缺工,像鴻海等大廠都被迫轉向內地發展,往後會跟台灣母公司聯結鬆散,相關零組件的運輸成本也會增加。
楊家彥進一步指出,甚至一些靠低價勞力的代工廠還沒能力轉向內陸發展,會被迫外移越南、柬埔寨及寮國等,甚至結束營運;而中國沿海缺工,生產力降,為提升所得,產業便要轉型,屆時台灣的新世代面板廠、強項的機械廠商都會過去,這已是「不可逆」的事實,就連陸資都會來台投資半導體。
隨著中國「十二五」規劃產業結構升級,台灣更要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儘速協助多元化、具市場區隔性的中小企業排除各種障礙,升級、加值發展,以成為國際產業夥伴,進而攜手分享中國市場商機;否則台灣未來的失業率問題會惡化。
胡勝正說,台商受中國轉型衝擊的同時,另一方面中國內需商機正在興起,除了炫耀性消費,一般消費已趨向務實、個性化及多元發展;經濟部、外貿協會等應加速協助中小企業打入中國內需市場。
楊家彥建議,經建會的招商不能沒有目標,要儘速做好台灣產業定位,協助中小企業產業定位,確認台灣在國際經濟舞台及華人市場上的獨特定位,例如發展加值整合服務,以利與國際廠需求契合,還有幫助中小企業通過國際認證,以利升級,排除法令障礙走入市場。
他強調,政府要幫助台灣中小企業加速與歐美日等新興產業廠商成為合作夥伴,共同進入中國市場發展,否則台灣的中小企業廠商,即使是以內需為導向的台商,在沒有通路與品牌下,也難以在當地銷售,分享到中國內需市場商機。
他重申,過去台灣看重發展電子大廠,但這些業者除了自己獲利,已給不了台灣就業機會與所得增加,若台灣再不加速中小企業升級與國際化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轉型一波接一波,台灣未來失業率恐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