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卡丘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10-13 07:23
現金要多 持股宜少
現金要多 持股宜少
停利又停損 切勿單筆入市
女生買高跟鞋,場合不同,鞋款也不同。晚宴的鞋款,跟高而華麗,就像多頭市場的高價飆股;而今景氣衰退,全球股市大跌,投資人很難不賠錢,買鞋就要找適合上班走路的款式,投資工具的組合也要轉為保守。
若以「可承受風險」與「資訊掌握度」的高低分類,聯傑財務顧問執行長蕭碧華說,最極端的兩種投資人,一是資訊掌握度最高,而且最能承受風險;另一種則是資訊掌握度低、很難承受風險。
前者投資人適合高風險工具,現階段投資策略的前提,是設定停利停損點,不借錢,並限制投資部位。然而這波股市跌下去,恐怕很久才能回春,必須控制風險,鞋跟不要穿太高。後者的投資人,為數不少慘栽在保守的投資工具連動債裡。蕭碧華建議,經過此一事件之後,要學會「既然要投資,就要自己做功課」,不然就只握有現金最安全。不甘心想翻本的人,就要試著拉高一點風險承受度,分批慢慢地買進,但條件是要有工作、收入不錯、手頭又有現金。
投資策略方面,投資人常用的策略有以下4種。而今,這4種方法都需要調整。
定期定額:先出場 再續扣
定期定額被譽為「懶人投資術」,特別是成本攤低的功能,在空頭市場裡仍被視為不錯的工具。兆豐商銀個人金融處處長孫蘭英的基金,正是採定期定額,她說:「我已經將單筆的基金贖回,定時定額的全球型基金則繼續扣,因為它的定義就是在分散風險,累積目標投資。」
只是市場恐怕還有不小的跌幅,蕭碧華建議,有賺的、或接近賠錢的部位要先出場,否則錢會一路往下損失,等股市落底之後再進場定期定額較為安全。
華頓投信總經理楊師銘也認為,股市在空頭落底之際,做定期定額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因為會往下套牢:「例如1個月扣1千元,累積20個月的投資成本是2萬元,此際不幸賠了一半,單位價格由10元變成5元,未來你得再續扣20個月,才能將平均成本下攤到5元損益兩平。」
只是全部贖回,會將過去買到低於成本的部位跟著結清。楊師銘建議,不是虧太多,或是報酬率目前還是正數,不妨先做1/2或1/3的贖回,先贖回的資金才有機會買到更便宜的價位。
富邦投信總經理林弘立則認為,現在停扣,保留在帳面上的會是高成本的單位,何況定期定額是一種「存款」,應該低檔買進而不是出場。如果還是害怕風險過高,建議應留原來的本金續扣,已獲利的部分先出場,以避免產生先贖回再投資的2次進出成本。
定期不定額:錢夠多 標的好
定期不定額會主動設定「低檔加碼,高檔少買」,例如以年線為參考指標:基金淨值跌破年線時,投資人可依能力增加扣款金額或次數。
林弘立解釋,定期不定額會加速投資成本下降,試算後與定期定額相較,報酬率也較高一些。
蕭碧華則建議,打算做定期不定額的投資人,先決條件是「錢要夠」,至於採用何種加碼指標,則視個人對哪一種指標有感覺:「一個原則,你買的基金最好要與大盤的走勢一致,因為現在不少基金跌得都比大盤慘。」
效率投資:難度高 問清楚
效率投資是指一筆錢如50萬元,單筆買進穩健型的母基金,再由母基金每月固定轉進一筆金額,例如5千元到1或多檔風險較高的子基金做定期定額。當整體投資達到預設的停利點後,會停利自動贖回。
這種設計算是個半自動的代客操作工具,但是在漲勢與跌勢中會「賠多與少賺」。
曾為客戶以此設計基金投資的蕭碧華說:「我是設1年扣12次,報酬率10%而已,結果錢進去了卻回不來,全部套在子基金裡,因為盤勢一路下跌。當然,也與設定的投資次數有關,如果設成扣款20次,搞不好還能買到較低的價錢而有獲利。」
盤勢在漲時,設定的次數與投資金額不夠多,也會因漲勢結束了,少賺不少。
蕭碧華評論:「還不如採定時定額,而且還有多餘的現金在手上,不是一筆錢全押在裡頭整筆套牢。」不過這個工具適合盤整期,像台股在2005~2007年時,很明顯的區間波段行情,只要設定停利點就可以賺到錢。
採效率投資法不能只看到「效率」,涉入面向包括本金大小、母子基金配置、停利點的設定、扣款次數等等,算是個高難度的投資工具,適合有閒錢、資訊掌握度高的投資人。
蕭碧華提醒,由於涉及基金轉換,要先問清楚手續費如何收取,否則成本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