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洋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12-07 09:39

離岸風電想打國際盃 別過度保護

2021/12/07 01:36
經濟日報 記者 鍾泓良

經濟部工業局昨日再度鬆綁離岸風電第三階區塊開發的國產化規則,國產化門檻再降低,料想又會加劇台廠對投資報酬及風險的擔憂,但若有野心進軍國際風電市場,政府降低保護將是必經的荊棘之路。

台灣從2013年以「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推動國內離岸風電政策,至今已近八年,從示範階段的小試身手,潛力場址的練兵,如今已經進入真槍實彈的區塊開發「深水區」。

縱使第二階段採高強制性國產化惹來國外風電開發商怨聲載道,紛紛批評台灣政府將國內廠商擺在能源轉型之前,但基於永續經營立場,台灣勢必要培育出風電國家隊,讓「台灣風場、台灣人顧」。

但在政府保護下,台廠初期表現卻讓開發商頻頻搖頭,幾個水下基礎建設供應商都曾發生無法達到國際標準,最終須由政府「救援」的情況,顯示既使政府強壓外商就範,台廠實力未提升終究得放手。

風電商私下認為,台灣在亞太離岸風電發展已拔得頭籌,外商願意透過國產化將技術轉移給台廠,是期待台灣成為亞太、全球風電市場的製造出口基地。倘若台廠有實力卻無野心挑戰國際,終究是故步自封。

而當台灣區塊開發於2035年完成後,國內風場開發也將趨近飽和;若台廠屆時因政府過度保護無力打國際盃,「大順風」恐成吹進「無風帶」,慘遭其他後起之秀「彎道超車」,永遠失去全球風電門票。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