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開工以來,104上的企業徵才數來到歷史新高的3.8萬家,職缺數更是達到70.2萬位,為史無前例的連續三個月超過職缺70萬位,顯示台灣缺才問題嚴重。人力資源不足,投資環境堪憂,政府拿出對策了嗎?(延伸閱讀:
解開高教瓶頸 業界期待)
台灣投資環境常被抱怨存有「五缺」,分別為水、電、地、勞工及人才。近期半導體、金融、生技等業均喊缺才,隨著台灣少子化、人口老化日益嚴重,職場難自然補齊人力。
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表示,國發會早年就提出台灣存在「高出低進,晚近早出」的勞力問題,科技會報近期更評估,台灣在2030年將會缺少150萬名數位人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及萬寶華企管顧問也點名,台灣2021年將是全世界最難找人才的國家。
為此,政府祭出各項修法,透過內、外兩大功法補齊缺口,分別為加強產學合作,打造國內人才搖籃,以及透過鬆綁法規,降低國外人才來台門檻。
修法、立法一把抓 打造國內人才搖籃
在人才培育方面,教育部去年公布《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創新條例規定,由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與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研究學院),藉由放寬組織、人事、財務等,讓產業能有效、有序地參與產學研發。
政府鎖定半導體、AI、循環經濟、智慧機械、新農業、金融等產業為「國家重點領域」。行政院長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上周邀集半導體龍頭一起開會,籌組「半導體學院」,國發會委員會22日更宣布將成立金融學院。
鍾文雄提到,產學合作是最直接能補齊學用落差的方式,認為半導體學院及金融學院能優先組成,除了政府重視外,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台灣金融研訓院過往就扮演有很好的人才角色,預估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也將積極跟進籌組學院。
此外,政府也力推「產創三法」修、立法,其中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於2007年公布實施,今年將施行屆滿。經濟部去年即預告修正,預計下半年送往立法院審議。
此次修法中增列「增加留才租稅」,讓公司高階專業人員及技術投資人取得的技術股或執行認股權憑證取得股票,在持股達兩年時可以於轉讓、贈與或作為遺產分配時以「轉讓價格」或「股票取得之價格」孰低課稅,藉此吸引生技人才。
鬆綁限制、主動出擊 吸引國際人才來台
而台灣在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鍾文雄點出,過去他擔任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時,每半年都會與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召開亞太區人資會議,發現亞洲各國早開出誘人條件吸引國際人才。
例如,香港對於高階管理人員所得稅最高只需要17%,南韓更是前三年免稅。相對地,台灣過去對於簽證限制遠比他國來得高,優惠也沒有比較多,與港、日、星等國搶才等於緣木求魚。
針對吸引國外人才方面,「產創三法」中的《新經濟移民法》及《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傭法》修法均有意讓來台門檻鬆綁。例如,經濟部近期就將廣告、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業及設計品牌人才納入。
另外,投資處表示,政府透過「Contact Taiwan」平台,讓外籍人士及台灣企業職缺可以直接交流,每年從東南亞、美國、日本及歐洲媒合上千位白領階級職缺。
投資處也與外館組隊主動獵才,選在國內外各大專院校舉辦招募說明會,鎖定有意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及華僑,也與人力公司合作,積極幫外籍學生物色開放給外籍人士職缺。
投資處透露,平台上提供職缺包羅萬象,最熱門就屬製造業的半導體、電子、電機及資通訊產業,服務業則是以金融技術服務為主,另外還有包括政府力推的5+2產業也是熱門招攬人才。
投資處則表示,雖然歐美薪資水平較高,但許多業者仍願意來亞洲就業都是有薪水以外的考量,比如說喜歡亞洲環境或是開拓新市場的心態。投資處也認為,國內企業並非全部都有缺乏國際人才問題,如台積電、美光、聯發科同樣都能用高薪吸引國際人才。
修法立意良好 學者:實質效果要看操作
然而,政府積極修法、立法是否能馬上在「缺才」問題藥到病除。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創新條例的模式類似德國將職業訓練延伸到教育的作法,有別於過去企業將自己當成人才的「購買者」,這種作法更可以讓產學之間成為「夥伴」,因此對此樂觀其成。
然而,雖然法制面鬆綁有其必要性條,但是辛炳隆認為,是否能夠解決國內「缺才」要看兩個實際操作。首先,企業投資錢之後真的投入與學校的夥伴關係,還是認為投入錢就不用再花心思;再來,國立大學是否在企業投資後還能保有自主性,避免被企業主左右,「就牽涉到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平衡關係。」
另外,辛炳隆也認為,台灣在吸引國外人才的法規鬆綁是基本,如此可以讓過去因為法規無法過來的國外人才可以爭相來台。然而,他也點出,無論是國內人才市場或是招攬國外人才,「不要期待修了法,就一定會來」,其實最大關鍵在於台灣雇主願意出多少錢。
缺人才還是缺便宜人才 台灣薪資環境不利留才
辛炳隆解釋,台灣企業的人才荒並非普遍現象,像是「護國神山」台積電跟IC龍頭聯發科都可以吸引很多國際人才,甚至可以到國外設辦公室、研究中心,讓人才可以不用遠赴台灣上班,其中最大關鍵就是給的待遇雄厚。
相對而言,台積電、聯發科等一流企業將高級人才搶光,排擠到其餘口袋不夠深的電子產業當然就出現缺才危機。但辛炳隆認為,這樣的排擠效應雖然短期內對於產業有陣痛期,但是對於台灣長期薪資結構來說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