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05 18:30
台灣推動薄膜產業 刻不容緩
目前全世界有60%人口(約11億人)無法享有安全飲用水,26億人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而未來將有50%人口居住在城市,均會造成水的供需失衡。
以臺灣而言,雖然年平降均雨量約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換算後每人每年所分配到的降雨量為全世界排名第18的缺水國。在用水需求方面,根據水利署統計,2005年農業及保育用水需126億噸 (占70%),生活用水36億噸 (20%),工業用水17億噸 (10%),工業用水雖占10%,但產值卻占生產毛額24-26%,因此穩定供應相當重要。預估至2021年工業用水將成長至28億噸,政府明定工業界於2021年時水回收率須達65%,欲達此目標,估計每日須節約或回收用水約1,060萬噸。因此,台灣的水資源開發重點包括:多元化新水源的開發與工廠內部工業用水與廢水回收再利用,多元化新水源的開發包括農業迴歸水再利用、大型廢汙水回收與海水淡化等。近年來由於水質要求提高及水回收率增加,同時因為薄膜製作技術提升,使得薄膜應用的設置與操作成本降低,產值也快速竄升。
技術提升 薄膜產值快速竄升
全球薄膜產業本體產值自2003年的80億美元,急速增加至去年 (2008)的124億美元,五年增加54%,而2008年亞洲區規模近29億美元。其中水處理應用不但是最大的市場,也是過去五年成長最迅速的應用方向之一,由2003年的17.3億美元成長至去年的28.8億美元,五年成長66.4%,年複合成長率 (CAGR) 10.7%。此市場分析數據僅針對薄膜材料 ( membrane material)與膜組 (membrane module)本體,未涵蓋因薄膜技術應用而衍生約十倍於該產值的周邊設施產值與商機,另因薄膜技術應用而衍生之成本降低與品質提升效益亦未在數據中呈現。
水資源再利用的薄膜處理程序中使用多種薄膜技術,包含微過濾 (microfiltration,簡稱MF)、超過濾(ultrafiltration,簡稱UF)及逆滲透膜 (reverse osmosis,簡稱RO)。其中MF與UF應用於自來水、生活汙水處理與再生、工業廢水處理與再生、薄膜生物反應器、海水淡化前處理等的應用。應用比率為:自來水 (MF/UF) 53%、生活汙水(MF/UF) 16%、工業廢水 (MF/UF) 13%、薄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簡稱MBR) 14%、RO前處理 (MF/UF)3%、其他1%,其中尤其廢汙水處理與再生採用MBR的市場成長特別迅速。若以使用區域來分,美洲市場最大 (占43%),其次為歐洲 (28%)、亞太地區 (20%)與中東/非洲(9%),但亞太地區的成長最為迅速。而RO水處理的市場近年亦以每年30%的成長速率快速成長。
仰賴進口 恐動搖兩兆產業根基
而我國新十大建設中,薄膜科技在「平地水庫海淡廠」規劃之「發展海水淡化、汙水再生技術及造水事業」及「提升桃竹地區兩兆雙星產業之用水穩定度,提高國際信任度及競爭力」等扮演關鍵性、指標性及迫切性的角色。由於台灣與南韓皆在半導體及光電產業上投入相當多,為製備超純液,以提升良率,對薄膜的依賴相當高。南韓為因應此需求,已將薄膜產業列為國家重點產業,並於去年在私立漢陽大學成立國家級薄膜研究中心。反觀台灣,高科技產業用薄膜濾材全仰賴進口,未來將動搖兩兆雙星產業之根基,失去對韓國的競爭力。
薄膜科技的技術層次高、系統複雜且精密性要求嚴格,需整合上、中、下游各種不同產業共同參與開發。我國有相當好的上游基材不織布產業、中游的膜組射出塑膠加工產業,以及廣大的下游應用產業。但由於產業界缺乏自行開發薄膜製備的技術能力,使產業界無法串聯上、中、下游廠商形成薄膜產業。未來,在我國薄膜產業推動上,政府應整合產學研力量,輔導上游基材膜製造廠商建立新的製程技術,開創中游薄膜製造業並與精密塑膠加工業共同開發膜組組裝技術,協助下游使用者提高薄膜分離程序效率,以達到增加上游產值、創造中游產業及降低下游成本的目標,共同為台灣的薄膜產業催生,以協助我國產業界分食薄膜水處理產業快速成長的大餅。
資訊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