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08-04 06:18

美股走勢反映投資人趨於理性?真相未必如此

美股已從3月的低谷強勁反彈,看似許多投資人都趨於理性,展現前所未見的先見之明,早已料到美股終將反彈。然而,實情未必如此。


標普500指數在2月下旬至3月底崩跌逾30%後,目前已回升至接近歷史高點;那斯達克指數的表現更出色,過去幾周頻創新高;股市的走勢,與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獲利的衝擊看來並不一致,解讀之一是投資人預期艱困時期過後經濟將回歸正常。

這種看法有其依據,但在以往幾次衰退中,投資人不曾展現過如此的遠見。

各企業正陸續發布第2季財報,且成績並不理想;依據路孚特(Refinitiv)的資料,目前預期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第2季的獲利將下滑約34%,是2008年第4季以來最大跌幅;當時,企業獲利受金融危機重創。

華爾街日報《股聞天下》(Heard on the Street)專欄作家拉哈特(Justin Lahart)指出,即使是向來最樂觀的華爾街分析師也預測,美企獲利在明年第1季之前無法重回成長,2022年才可能顯著超越2019年的水準。

即使企業獲利比分析師預期黯淡,但相關股票的價格並未下跌那麼多;理論上,這是因為股價原本應反映企業長期的收入,即使獲利在約一年左右的時間裡腰斬,之後重回正軌,通常只會讓股票的真實價值減少約5%。

不過,理論和實際是兩回事;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曾表示:「既有投資的利潤每天都出現波動,這些波動顯然是短暫而無關緊要的因素,卻對市場產生過度甚至荒謬的影響。」

投資人不理性的例子之一是金融危機時,美股挫跌程度達企業獲利損失的數倍,耗費四年才在2013年回復到危機前的水準;20年前網路泡沫破裂時,股市重挫也與企業獲利下滑不成比例,並耗費更長時間才恢復原有水準。

每次衰退的狀況各有不同,相較於過去幾次退,此次可能是投資人最容易預測經濟終會復甦的一次;儘管如此,未來幾個月疫情會如何發展,仍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失業率目前高於上次危機時最高水準,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則寫下歷來最大降幅;投資人對企業重拾獲利能力剛剛萌生的信心,看來充滿疑問。

拉哈特認為,不能根據此次美股的反彈,就認定投資人終於開始遵循巴菲特(Warren Buffett)路線,不在意企業短期困境;他表示,美股漲勢可能受其他因素支撐,例如聯準會(Fed)對疫情的反應,已讓投資人比過去更相信Fed會竭盡全力避免市場受擾。聯邦政府春季推出的大規模刺激措施,也是如此。

無論是哪一種狀況,這種信心都將影響未來的投資報酬;股市熊市期間的失地,通常需要數年才能收復,且許多漲勢已提前反映。在這種情況下,目前牛市的動能,可能已有一大部分被消耗。

拉哈特表示,投資人若發現政府為股市設置的安全網不如預期強韌,或者疫情往更糟的方向發展,他們可能又回歸原本的型態,再次逃離股市。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