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鍾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5-12-22 22:09
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
本帖最後由 095 於 16-01-16 03:44 編輯
品人生: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劉秀枝)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陳女士(化名),78歲,雙手各提著一個紙袋,裡面胡亂塞了多雙襪子和幾條毛巾,朝著門口走去,說是要回家。照顧她的外籍看護說:「阿嬤,這裡就是妳的家啊!」不讓她出去,陳女士站在門邊不肯離開,滿腹的委屈全寫在她惱怒的臉上。
當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心智逐漸退化,記憶也隨時光隧道倒退到小時候,認不得目前的家,所以覺得「這個房子不是我的家」,卻還可說出老家的地名和父母親的名字。病情較輕者,跟他解釋時好像能接受,但聽完後馬上忘掉,等一下還是要回家;病情較重者,則怎麼解釋都沒有用,因為患者的記憶已回不來了,如果堅持據理以爭,反而讓雙方怒火高升,患者覺得被欺負,情緒更加混亂。
遇到這種情況有幾種應對方法:
1.帶患者出去走走
告訴老人家要帶他回家,出了門,問他往哪裡走,他可能也說不清楚,也許到外面逛一逛不到半個小時,老人家就滿意了。當年我95歲的母親認為她已住了70年的房子不是她的家,要我帶她回家,說:「妳若帶我回家,我老母也會拿糖給妳吃!」母親因腰椎動過手術,走路不便而坐輪椅,她一會兒指東,一會兒指西,我推著輪椅在附近的馬路上東南西北走一圈,母親滿意了,也累了,同意改天再回家。
2.讓患者安心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家是一個熟悉、溫暖、舒適、安全的地方,小孩子到陌生的地方不是常吵著要回家嗎?所以患者也許不只在找老家,更是在尋找「家」的感覺。因此可以問問老人家住哪裡?家裡有什麼人?父母親做什麼工作?還可以請他看家人的老相片,談以前的故事,讓老人家安心,把家的感覺找回來,心之所安就是家。
3.轉移注意
可以提議吃點水果、外出散步、逛百貨公司或其他患者喜愛的活動,轉移其「要回家」的念頭或行動。
4.安撫的善意謊言
例如有次在吃晚飯時,母親突然要回家,說「我老母在等我吃飯。」有豐富照顧經驗的嫂嫂安撫母親說:「剛剛打電話給妳老母,妳老母說天色已暗,妳家的山腳路沒有電燈,走路危險,要妳在這裡過夜,明天再回家。」母親想想說:「這樣也好。」
5.大門要上鎖
以防患者晚上自行開門,遊走或走失。每位失智患者情況不同,照顧者需隨時應變,但不要挑明說:「你在這裡已經住了三、四十年,你的老家早就沒了。你年紀都這麼大,你父母早就不在了。」也不必真的帶著老人家回老家看看,很可能景物全非,也可能與老人家的記憶不相符,徒增傷感。更不要認為自己如此盡心照顧,老人家卻不認同這個家而自覺做得不夠好或委屈,其實這是疾病的自然過程之一。
作者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增加文
常忘東忘西? 緩失智 每日30分鐘動動腦
聯合報 2015-12-30
您經常忘東忘西,叫不出久未碰面朋友的名字?小心您有輕度認知障礙。全台約有五十七萬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相當於苗栗縣總人口數。
台北榮總研究發現,若輕度認知障礙者不持續動腦,其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是持續動腦者的四點三倍。醫師建議,若要降低失智風險,應該多動腦,包括運動、玩牌、與朋友聚會等。
六十七歲陳伯伯過去做生意,以好記性為傲,但近兩年來叫不出久未見面的朋友名字,也忘記太太交代他買的東西。台北榮總為他做簡易智能測驗(MMSE),確診是輕度認知障礙,但日常生活仍可以自理。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世彬提醒他多動腦,以免惡化轉為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的早期警訊包括忘東忘西,重複發問、忘記約會時間及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學習新事物出現困難等。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表示,輕度認知障礙介於老化與輕度失智症之間,好發五、六十歲以上,約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可能惡化成失智症,比起正常老化的百分之一,高出十倍。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王署君說,北榮自二○一二年十月開始,追蹤八十七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平均年齡四十七歲,追蹤三年後,其中廿四人轉變為失智症。
分析發現,影響因子在於是否持續動腦,喜歡動腦者,約一成轉變成失智症,不喜動腦者,失智達四成三。傅中玲建議,除動腦,還要控制危險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心血管疾病、肥胖。
http://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uc.udn.com.tw/photo/2015/12/30/1/1668447.jpg&x=0&y=0&sw=0&sh=0&sl=W&fw=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