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老擊敗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7-04 00:03
暴漲又暴跌!中國股市會不會變成全球投資人的「公墓」?
撰文者約翰之聲
這兩年一路狂噴的中國股市,終於在六月出現了大跌,看到新聞媒體寫著,「槓桿牛沒了、資金牛沒了,只剩下改革牛」,真令筆者噴飯。
這邏輯就是和台灣股民常看到的,先是跟著報紙媒體報導主力進場、外資買進而積極加碼,等最後崩盤時,只能看基本面數據自我療傷,就跟那些買宏達電買在幾百塊的投資人一樣,因為相信王雪紅曾經創造過兩個股王,因為相信他是王永慶的女兒,用這種理由來自我麻醉罷了。
其實中國股市說穿還是跟全球股市一樣,都是「養、套、殺」。先用降息和習近平的「國家牛市」這招牌來吸引大家進場,一下子滬港通、一下子又要找來富時集團納入指數,但這些都跟基本面其實沒有太多關係,但對於炒股來說,已經很夠了。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說過:
趨勢=資金+心理。也就是有錢又夠迷信,在資本市場就可以任性。
因此,中國股市出現在全球資本上的績效就是:
成交量創世界第一
指數漲幅創世界第一
融資金額創世界第一
開戶數創世界第一
有錢有人就可以任性;但親愛的強國人,資本市場不是只靠任性就可以,這道理從世界各國股市歷史都可以一再反覆驗證。
股市是人性的試煉場,而不變的法則就是大魚吃小魚,大魚再被大魚吃,這話什麼意思?因為股市說穿了就是零和遊戲,大股東有股票,就會拉抬去換鈔票,根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引用統計公司Wind資訊,從今年初至6月17日,已有1,23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重要股東或高層減持公告,減持股數350.31億股,累計減持市值達人民幣4,771.5億元(約新台幣2.4兆元)。
也就是當中國融資融券金額五、六月累積突破兩兆人民幣之際,一群人,一群深知公司內部狀況的人,早早在股價絢爛表現中,悄悄離市,等到螞蟻終究搬不動大象,大象一倒螞蟻也都被踩死了,當離場資金不再入市,那些高價追進的投資人就變成最後一個傻瓜,傻瓜太多就準備當豬被宰,這是股市循環的本質。
回顧歷史,中國股市這種單邊狂噴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好多次,從96年到2001年,以及2006年到2008年,幾乎都是如出一轍,會造成這樣的搶市,說穿就是槓桿,也就是借錢買股票的人多,包括高利貸、丙種配資、還有公募資金拿來鎖倉、私募基金配合公司派墊款,最後就是變成一堆投資人的「公墓」和「私墓」,差別只是公募基金入園費(手續費)比私募便宜很多。
當然,這背景還要一堆分析師的舌燦蓮花,才能讓投資人買單,讓人如癡如醉的迷戀他。這就是心理面因素,要如何讓人深信,說實在,中國人在論證上的確是有一套,且善於研究國際政經歷史,認為中國也會跟著歐美進步國家的發展模式,但最大問題是,中國的政經發展最大困境是只看表面,不會深究。
例如,有許多分析師會按照美國的居民財富配置效應,說在美國有將近五成的家庭資產是配置在股市,但中國可能比例只有10%,所以從這邊來看,當中國房地產不行,實體經濟不行缺乏投資機會時,從過去的存款、房地產轉向了金融資產,未來只有金融資產能長期上漲,也就是從存款時代、地產時代切換到金融時代。
這樣的論述,看起來言之成理,按照這邏輯來推算,中國每年新創財富數兆人民幣就會投入股市,那這樣下來上證指數長線起碼會上萬點,甚至兩萬點也不為過。
但股民們是否有想過,如果這道理可以通,那麼全球國內儲蓄資產最高的日本,在利率這麼低、通膨這麼低、又競爭力這麼強的條件下,日經指數早就應該回到一九九零年代最高的3萬8千點,而不是今天還在兩萬點出頭,為什麼這些儲蓄不進入股市呢,難道日本股民不曉得安倍政府全力作多股市的決心嗎?
如果這道理真的通,那2007年當美國房地產泡沫後,美國股市若接棒而起,應該可以順勢拯救美國經濟,就像中國目前在前幾年房市泡沫後,官方作多股市,弄一個什麼「互聯網+」和「一帶一路」,就能讓指數衝到5千1百多點,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美國人卻慘遭金融海嘯,難道歐巴馬和柏南克都想不到?
因為金融市場並不是一個完美市場,也就是當大家都認為有利可圖時,事實上就是所有人都押注同一邊,也就是缺乏相對交易對象,這就會變成一有意外發生,就像電影院失火一樣,奪門效應,大家搶著逃生最後卻因為互踩而死亡,財富憑空消失,再多民間儲蓄金額不僅不會趁勢流入,反而會更加保守不敢買,這就是為什麼底部屢創低量的理由。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經指數會一路走空頭長達十幾年,不是日本人沒有錢,是大家心理面都怕了,就像政府不斷印鈔票,也填補不了資金流動缺口;反之,當大家一路看多,就像今年六月中以前的中國股市一樣,雖然一群公司內部高層拼命賣股票,但因為資金流入大於資金流出量,所以看不出來有問題,但啤酒上的泡沫總難持續。
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央行要救經濟時,特別注意資金流動要往實體面走,也就是一定要看到實體面有起色,經濟才是轉好,所以,2009年起,歐美經濟實體面不論是採購經理人指數、消費者信心和車市,都不斷攀升,帶動就業率不斷下滑,創造出一波有基之彈,但算一算,從2009年底到六月底,六年多最大高低點漲幅也才185%。
但沒想到深圳和上海兩地指數,一年多漲幅就超過100%,對照券商滙豐最新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連續第4個月緊縮。六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6月指數49.6,連標準值50都站不上,問題難道不大嗎?請問有哪一個歷史上新興國家,可以經濟成長率持續維持在7%,但物價和生產者物價指數卻是徘迴在「1」,不是前者統計有問題,就是後者反映的太真實。
但願,在六月酷暑的上海和深圳兩地,股民看到成交行情,心情應該可以感覺到陣陣涼意。